/br> 因为一个孤臣,只能依附皇帝给他撑腰,才能满心的为他办事,才是最可靠的忠臣。 再加上温体仁不贪钱,属实是在明末的环境内,是一朵白莲花了。 这两点外在就让崇祯觉得温体仁是可信任的。 除了这两点之外,不求财不结党,剩下的便是温体仁非常注重自己的名! 在加上崇祯行风乱世中用典的信条,用严苛的律法驱动臣民给他办事。 他们性情气质上却颇有些相似之处。 两个人都是洁身自好、刚愎自用、刻薄残忍又好用聪明。 或许正是这种性格上的契合,才是他们君臣遇合的真正基础。 但人格契合使人阶段性失明,就看不到对方致命的弱点。 温体仁行事也显得刻薄寡恩,暗中被崇祯引为知己。 崇祯任用温体仁还有一个意外的好处,就是温体仁无形之中成了代他受过的替罪羊和挡箭牌。 故而崇祯直接让御史回家养老。 都什么时候了? 外敌入侵,内乱刚刚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你们不去思考如何退敌的策略。 反倒来弹劾朕的首辅,是不是脑瓜子有毛病? 朕对你们这群人很失望! 一个言官被摘了乌纱帽,并没有吓到众多御史。 他们接连上书弹劾,在外督师的兵部尚书张凤翼和镇守通州兵部侍郎仇维桢。 说他们报捷的内容是二百余人,隐瞒了我大明官军损伤千余人的事实。 在叙功首推监视内臣,是别有用心的,御史们并且义正词严地请求罢去所有督军内臣(太监)。 换了张凤翼以及仇维桢。 至于换谁? 他们不管,皇帝自己决定,换人就行。 崇祯真的被激怒了。 他对文臣昏庸武将怯懦的痛恨,对言官的厌恶和自己一片苦心不被理解的厌恨,嗡的就爆发开来。 整个大殿都传来他咆孝的声音。 朕刚刚有了点好心情,你们就来给朕添堵! 一个个自诩为忠臣,可忠臣是这样做事的? 生擒高迎祥的消息都没捂热乎,这帮人就又开始出难题。 当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说实在的,崇祯真的很想做出一副虚怀纳谏的圣君姿态。 一直接受的儒家道德意识也要求他虚心纳谏。 但另一方面,他对言官和其他进谏者的怀疑与厌恶,以及强烈排斥一切批评的虚荣心。 你们也配批评朕? 朕乃大明的中兴之主! 此时崇祯恨不得把他们一个个全都宰了,要么就拖到午门外全都打死。 可是他长呼一口气,努力压制自己的想法。 这帮狗言官就是想要让朕如此做,去成全他们的美名,让朕的名声受损。 你们想得美,朕偏不遂你们的愿。 崇祯下令叫人把御史关进诏狱,伺机发配去戍边。 谁要在继续弹劾,一同戍边。 不得不说,崇祯这招确实阻止了大部分言官,他们要清名,但不想去戍边。 京城外可是有大批的清军,屡次破关,说不准就没命了。 崇祯本想着要昭告卢象升擒获高迎祥取得大胜之事,结果被胡搅蛮缠,什么都没干成。 对内对外,都没有什么有效的解决办法。 好像只要外面的敌人,没有攻破京师的大门,朝廷内的众人,依旧可以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进行党争。 什么他娘的解决问题? 本官先解决我在朝廷内的对手! 至于其他的,谁在乎呢? 朝廷内吵的一片混乱。 洪承畴离的近,率先接到皇帝的旨意,让他别再打山西,没用用。 也不用来京师勤王,命令洪承畴直接与卢象升会和,准备干一个大的。 一举扫荡盘踞在湖广等地的诸贼。 洪承畴接到这个消息之后,也满脸不可置信。 他从来没想过能抓住高迎祥。 就算抓住张献忠、李自成之类的,他还想过! 因为每个反贼的头头,都不会落到官军的手里。 他们或者是战死,或者是被自己人杀死,或者病死。 还从没有被俘的呢。 “此事为真?” “回总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