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绿萝裙底>武侠修真>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两千五百五十二章 制度为何下不去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两千五百五十二章 制度为何下不去(1 / 2)

“那我们换一个问法吧……”李维刚说道:“你们四叶草,当时是如何下定决心要引进ISO体系的?”

“四叶草的案例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我们是新起的炉灶,不存在打破瓶瓶罐罐的苦恼。”周至想了想说道:“不如我举蓝天阳光的例子来说吧,他们也是曾经的军工企业,后来转型成了太阳能,风能的清洁能源企业,在出口创汇的过程中遇到了西方技术质量要求,这才下定决心,走上了现代化的产品质量管理之路。”

“其实我们也不用过多地拘泥在是不是ISO,是不是现代化,要做好品质管理的逻辑很简单,就是保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完全做到符合技术要求,只要做到了这一点,最后得到的产品就不会出现大问题,对吧?”

“是的,不过道理说起来简单,但是实施起来可就难了。”李维刚现在就很为难。

“我们先把成本问题放到一边,暂时只谈如何实现。”周至说道:“要将生产每一个环节做到符合技术要求,对于只负责一个环节的生产者而言,到底是不是难到了极致?”

“其实并不是,一个工序上出现废品的可能,那是极低的,至少是低到可以让管理者忍受的,不然这个人也不可能放他上岗是吧?”

“只做一次两次没什么问题,可是要是做一千次,一万次,那就必然出现失误。”

“于是最原始的质量控制体系就诞生了。”周至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大规模生产就开始实行三人负责制度,一些武器,城墙砖上,会有生产者,监督者,验收者三个人的名字,以保证武器或者城砖在入库之前,满足品质要求,一旦出现问题,可以追责到每一个层级。”

“所以说从古到今,只要是进行品质把控,就必然会增加生产成本,比如秦国的武器生产系统,除了制造生产的人,还要增加监控团队和验收团队,还要留下名字。”

“所以这件事情从古到今都只有一个解决的办法,配置资源,理顺流程,加强监督,压实责任。”

“这是大的解题思路,其实古往今来都是如此,不管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办法,亦或建国后我们从苏联引进的生产管理办法,还是现在开始为大家熟知的ISO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其实都是从这四个方面来解决质量控制问题的。”

“他们存在的差异,其实只是因为随着现代化生产越来越复杂,环节越来越多,流程越来越复杂,结构越来越立体,时间越来越精确,导致管理必须越来越精细,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重要。”

“而所谓的现代与传统,新与旧,在管理的底层逻辑上与上古先秦并不存在太大的区别,惟一不同的就是管理的精细程度和管理工具的现代化。”

“而所谓的传统企业改制困难,其实就是旧有的观念和体制,在我们意图实现精细、专业、科学、重要的管理工作的时候,遭遇到的阻力。”

“我们假设一下,一项工程一共涉及到三万条工序,如果我们将每道工序会对整体产生影响的不合格率压降到十万分之一,看上去似乎是可以接受的对吧?”

“但是其实完全不能接受的。”周至说道:“因为按照这个标准,所有工序汇总叠加以后,最终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的概率,将高达百分之三十。”

“这就是现代生产活动给质量管理带来的新的挑战,而我相信火箭从制造灌装到发射,所需要的工序可能远不止这个数。”

每道工序的不合格率压降到十万分之一,最终成品的不合格率依然高达百分之三十,这个数据让所有人都能够直观地体会到了大型工程质量管理的艰难。

尤其是对于火箭发射这样的工程来说,一次失败就意味着可怕的后果。

“狠抓质量关。”李维刚苦笑道:“这话把嘴皮子都磨破了,制度也制定得越来越多,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制度越多越复杂,大家应付了事的可能性就越大,人浮于事,制度浮于人,增加的时间成本没有办法转化成实效,这是最让我们痛苦的问题。”

“李总你已经看到了问题的关键了。”周至说道:“蓝天阳光集团在改制之前,面临的也是相同的问题,制度制定了一大堆,但是真到落实的时候,却落不到人上,甚至连最必要的监督都是一纸空文。”

“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是一种病,是病那就得治,立刻治,而不是积小病成大患。”周至说道:“而在旧体制下,很多本来属于不正常的现象,却变成了‘约定俗成’,变成了‘老规矩’,这无论如何都是不合适的。”

“制度压实不下去,不外乎三个原因。”

“首先就是制度本身的问题,是否超过了制度执行者本身的能力?比如一个人每天需要八个小时才能完成自己当日的工作,现在还要让他增加两个小时编写技术文档,那么这份技术文档,毫无疑问将会流于形式。”

“其次就是监督的问题,要是这份技术文档写出来了,但是没有任何的复检机制,核对机制,评价机制,考核机制,写得好的和写得差的一个样,写得认真的和敷衍了事的一个样,那么这份技术文档,毫无疑问还是会流于形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