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根本的原因,是景泰帝朱祁玉对于自己庶子身份的自卑,对于“得位不正”等等传言的敏感。包括易储前废后的操作,也是为了让自己的皇长子朱见济,获得一个嫡长子的身份,从而名正言顺的担任大明储君! 但是沉忆辰却始终没有忘记,那日从朱祁玉眼中看到的愤怒,以及那日情绪上面的感同身受。 一个丧师辱国,甚至不惜卖国苟且求生的君王,凭什么可以享受着“英雄”归来般的礼遇,享受着救时之君的臣子礼,却不用承担一丁点的后果? 换个角度朱祁玉临危受命,拿出君王死社稷的决心挽狂澜于既倒,避免大明走向当年赵宋南渡的结局。却要跪伏在懦夫皇兄的脚下向他行臣子礼,拯救江山社稷的功劳敌不过那所谓的嫡庶法统! 现在沉忆辰戳破了这层窗户纸,如今已经不是景泰元年的局面,大明在朱祁玉的执掌下开疆拓土。除去天灾这种不可抗力的因素,至少不用面临蒙古的铁蹄跟屠刀。 别人如何看待沉忆辰不知道,自己认可朱祁玉的付出跟功绩,襄王的仁宗昭皇帝嫡子身份不值一提,更威胁不到景泰帝的统治跟江山! “呵,呵呵……” 景泰帝朱祁玉忍不住的自嘲笑了起来,朝廷百官论知朕者,莫过于沉忆辰。如果没有君臣这层身份,估计自己会打心底把对方引以为知己,奈何帝王注定称孤道寡,永远的孤身一人! “沉忆辰你说的没错,朕确实不甘于庶子的身份,但不愿意推行《宗藩条例》,更多是不想战乱再起。大明的百姓已然承受着苛税,如果再背井离乡饥寒交迫,朕有何颜面称之为君父?” 到了这一刻,朱祁玉同样没有过多的隐瞒,朝廷财政有多困难,民生有多艰苦他心知肚明,否则也不会要求户部尚书金廉免天下税收十分之三。 广通王朱徽煠与阳宗王朱徽焟联合苗兵谋逆,废为庶人囚禁凤阳府之前,曾在京师接受过问罪审问,景泰帝朱祁玉知道了背后有人怂恿,不用过多的推测便能锁定在襄王朱瞻墡身上。 靖远伯王骥南征麓川,已经挥师万里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南方云贵的土司必须安抚下来,避免后方起火功亏一篑。襄王朱瞻墡封地湖广占据着重要地理位置,恰好可以隔断中枢跟南疆的联系,朱祁玉为了大局考量选择了隐忍。 当然,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景泰帝朱祁玉很清楚自己这个叔父,没有问鼎九五至尊的野心,他的所作所为仅仅是不满于自己庶子登基,以及保全亲王封国的利益罢了。 但是一旦把襄王朱瞻墡给逼到了极限,就无法保证他会不会真的举兵造反。 毕竟对于明朝而言,叔叔想夺侄儿的皇位,简直形成了一种传统。最初有明成祖朱棣靖难,成功夺取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后面有汉王朱高煦谋逆,想要抢明宣宗朱瞻基的位置。 如今恰好又过了一代,要是襄王朱瞻墡起兵夺位,那简直完美复刻了前面两轮历史。景泰帝朱祁玉不想重蹈覆辙,只能用妥协退步的方式,换取大明内部的和平。 望着满脸嘲弄神情的朱祁玉,沉忆辰这一刻才知道,对方并没有自己想象到那么自私。身为君王除了家天下,更重要是万民的安宁,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君父的身份! “陛下,《六国论》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叫做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退让妥协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抢占先机。既然襄王赴京觐见,那不如来个擒贼先擒王,拿下襄王诸藩可定矣!” 沉忆辰说这番话的时候,眼神中闪现过一抹寒光,诛王之事他不是没有干过,可以说相当的轻车熟路,更别说这次还有皇帝在背后当做靠山。 至于成为汉之晁错,那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前提明朝宗亲藩王得有本事起兵打到“长安”城下。靖难要是这么好成功,那么华夏数千年历史下来,也就不仅只有一个靖难了。 当掌控着绝对优势,加上名正言顺,明朝宗室诸藩就没有起兵的胆量! 景泰帝朱祁玉很多时候行事优柔寡断,但事实上他骨子里面并不是一个软弱的人,否则就不可能拥有君王死社稷的勇气。 沉忆辰的这番话语,触及到了他忍耐的临界点,确实退让下去永无止境。必须得拿襄王杀鸡儆猴,这样才能改掉朱氏宗藩在礼法道统上指手画脚的习惯。 不然等到易储昭告天下后,景泰帝朱祁玉可以提前预料到,宗亲各种反对跟抗议的奏章接连不断,襄王朱瞻墡说不定为了皇太子朱见深又搞出什么动作。 “沉卿言之有理,那对于如何处置襄王三卫,你可有预桉?” 拿下襄王朱瞻墡不是什么难题,对方进京觐见就等同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