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高逊志这种公认的强手,其他名额却是绝对不会相让的。 “你便是曹端?” 身着布衣的青年人站起来认真作揖行礼,他黝黑的皮肤和粗糙的大手,显得与周围养尊处优的大儒们格格不入。 “正是末学后进。” 曹端,字正夫,号月川,河南渑池人,十七岁遍览群书,十八岁师从宜阳马子才、太原彭宗古,博通五经,曹端如今已经是陕西河南一代毫无争议的学界魁首。 事实上,如果没有其他干扰的话,这位学术界的大佬,将会逐渐成长为被《明史》所公认的“明初理学之冠”。 但有了姜星火的存在,历史线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偏移,曹端也出现在了这里。 “既如此……那么就请诸位先生和学子做个见证。” 高逊志微笑点头,转眼望向曹端:“我听闻你自小读圣贤书,颇具仁心,年纪轻轻便已名扬豫、陕,今日老朽打算给你一个机会,参与竞争剩下的名额,不知你意下如何?” 高逊志的态度极为诚挚。 事实上,此地基本都是南直隶,乃至以南京本地的大儒为主导,若是没有人引荐曹端再有能力,也不过是在陕西和河南有点名声,就连公平竞争出战名额的资格都没有。 在场的大儒们和学子们,都不会允许这件事情发生。 原因也很简单,出战名额,一定是最有资历、能力的大儒的。 而“竞争出战名额的名额”,则是留给各自后辈用来露脸的。 这是早已有了默契的自留地,是为了各自学术传承所必须的资源交换,怎么能让一个外人抢了风头? 曹端沉默良久,终究抬起了头:“谢老先生信任!晚辈一定尽力而为!” “哈哈,好。” 高逊志抚掌而笑,脸色欣慰。 “这个年轻人是谁?” 此时在场之中,也有许多人对曹端产生了兴趣。 毕竟,在场的众多大儒都是饱读诗书,除了儒家经典,各种各家典籍、传记、游记、杂书数不胜数,每天闲暇之余翻阅研习,所谓学富五车,自然不是空口说说罢了。 在场没有白给的,高逊志为何偏偏对此人有信心?而由于地域和信息传播的缘故,曹端的名字,他们有的人甚至从未听说过。 “高太常这是要捧杀啊。” 一个大儒摇摇头:“这个曹端,虽然在豫陕声名鹊起,但年纪太轻,资历太浅,若是让他代表士林出战,恐怕根本不能服众。” “是呀,高太常这个提议,看似是在帮曹端,可实际上却是害了他,这是一步险棋,稍有差池,就容易毁掉曹端的前程。” “不过曹端说不得也是一片赤忱之心,也值得敬佩。” …… 一些大儒在议论着。 这种事情不需要他们去劝说曹端,毕竟他们都知道,如果曹端真的愿意接受高逊志的提议,那他自己肯定不愿意放弃的。 只是这种举动,却是隐约间犯了众怒。 一个不到三十岁的青年人,竟然想代表他们出战?这是狂傲?还是疯狂? 即便不是如此,光是竞争出战名额的名额,也已经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高太常,这是何故?” 此时,一个声音响起。 “徐老。” 高逊志连忙拱手。 另一名老人蹙眉道:“老夫知晓您一片拳拳之心,可惜此人资历尚浅,年龄偏小,恐怕……” 徐老的话没有说完,但意思却再明白不过。 这里面的水太深,给你一个名额,是因为你能力、资历够,但不代表你还能插手其他事情。 “不错,徐老说得有道理。” “是这个理,我也觉得曹端不适合。” 其他大儒、学子们纷纷附和道。 而听到他们的讨论,曹端则是脸色微变。 他没想到,这群平时不苟言笑、严肃异常的老儒们,居然会在大庭广众下说出这种话来。 这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当面打脸。 只有高逊志,依旧坚持道:“我知道此事兹事体大,曹端毕竟……” 他还想继续说下去。 然而,一旁的曹端却突然放下茶杯走了过来。 茶杯上的水,此时还冒着热气。 曹端神色平静,目光清澈:“诸位前辈,我愿意试试,是因为我对自己在学问上的钻研,有着绝对的自信。” “哦?” 这时候,徐老也收起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