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德言,出生于兰陵萧氏,今年是他参加的第十次科举。
他从十五岁便开始奋斗,而且他很头铁,只攻进士科!
当他看到第一道“策论”的时候,他愣住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显庆三年,新税当立,时至今日,每年俞增。执论之于前,述己概论。】
萧德言反反复复的阅读了好几遍这道题目,他不禁汗流浃背。
坏了!显庆三年?到底新增了什么税?我特么不知道啊。
你妈个狗鼠辈!你要我发表什么看法?我能有什么看法?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萧德言擦了擦额头上不断冒出来的豆大汗珠,跟他一样迷茫的考生,还有很多。
这道题真的难倒了不少考生,哪有这样出题的啊?
以前的策论都是问的前朝政策利弊,学习与反思,怎么今年就不一样了?
众人才意识到,原来他们错了。
他们原本以为,科举改制仅仅是将考试时间延期一年,新增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制科项目。
事实上,不止如此。
不仅进士科的题型变了,策论考核范围也变了,还有诗词歌赋的比例降低。
而且还听说,进士科的考卷是全国统一的。
以前的科举试卷,是各州自主命题,这样的话,就能给当地官吏许多操作的机会。
这次直接统一试题,你们还怎么买卖功名?
各州的试卷都是掐着时间点才送达的,只在考试前一夜,当地官吏才收到,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安排人提前做题,然后抄送答案。
更过分的是,进士科是统一送到各地都督府批改试卷。
这是宋真能做到最大的公平了,因为唐朝科举试卷是不糊名的,短时间内无法彻底改变。
因为古代交通和通讯问题,即使朝廷下了指令,必须要求糊名,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州府衙做不做又是另一回事。
他只选了进士科作为试点,没有落实到所有科目,如果有效果,就会推广到所有科目。
萧德言思索许久,他发现自己真的想不起来,在显庆三年到底实行了什么新税法,只好往下看。
当他阅读到第二道题目的时候,他又愣住了。
【巨唐兴盛,军不强不足安社稷;岁月静好,兵不壮难以固家邦。自永徽元年起,共灭几国?何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执论之于前,述己概论。】
萧德言懊恼的抓了抓头发,他发出一声低吼。
“啊——”
你问我自陛下上任后,唐朝灭了多少个国家?我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人哪里知道?
真是草了!到底是谁出的试题?
随着考试时间一分一秒度过,考场里的考生一个个都发出痛苦的哀嚎。
今年的进士科,怎么这么难啊?
以前的策论,基本上都是靠秦汉时期的典故,多看点《春秋列传》、《史记》和《汉书》就可以答出题目了。
没想到今年居然考的是近年发生的国家大事?
主要是考生们不知道会这么考,所以他们没有提前了解。
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考生们都是一群死读书之人,从未关心过国家社稷。
国子监祭酒沈玖卿刚才巡查了一番考场,回来后他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
坏了,这些题目别说学生们答不出来,就连他们这群学正也不清楚。
“看来,日后要改变一下上课内容了。”
他走到宋真身边,叹了口气:“雷国公,你出的题目,还真的是......”
宋真眨眨眼,他笑呵呵道:“怎么样?是不是出得很妙?”
沈玖卿不敢说不好,因为这份试题是经过陛下审批的。
他只好讪讪道:“妙哉,妙哉。”
同时他表达出忧虑:“不知道今年,还能不能招到二十名进士。”
宋真淡定的抿了口茶:“无妨,你要相信天底下自会有学生有认真关注过国家大事的。”
“我以为,读书不应该只看过去,还要放眼现在与未来。”
“如果一个官员,整天就会引经据典,但是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变通,只不过是迂腐之人罢了。”
沈玖卿深以为然的点点头:“雷国公此言甚妙。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并不是说,提倡大家都去搞变法那一套,而是让官员能够思考变法,接受变法,认可变法,而不是整天嘴里说着“祖宗之法不可善变”的话,去阻挠改变。
秦汉晋时期,甚至是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