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但也不完全一样。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受包产到户影响,农村经济活动日趋繁荣,但农行和信用证主要以吸取农民存款为主,却把大多数贷款发往城市,导致农业资金缺口极大。
于是,民间借贷和高利贷大面积出现,泛滥成风。
为了制止这一乱象,农村基金会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
汉东省的农村基金会业务开展的较早,八十年代末期,各个县区就相继成立了农村基金会总会,所有乡镇和部分富裕的村子也成立了乡镇基金会和村基金会。
由于农村基金会的存款利息更高,贷款手续更简单,一度发展的如火如荼,甚至有取代农行和信用社的势头。
实事求是地讲,农村基金会对农村个体经济和乡镇企业的繁荣,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
但与此同时,基金会自身的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缺乏金融机构监管,内部管理十分混乱,贷款操作极不规范。
最最关键的,还是风控意识太差,并且存在着非常严重的贪腐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