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绿萝裙底>游戏竞技>狼啸西陲> 第132章 游暖泉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2章 游暖泉(1 / 1)

爹和妈腊月二十六就回老家,陪翁翁,婆婆过年去了,巧儿,鹏祥也跟着回去了。三十晚上二妈做了一大桌子菜,吃喝打闹了半晚上,一觉醒来,已是1025年了,咱长了一岁,15岁了,虚岁16了。

过年,就是吃吃喝喝,无所事事,睡觉睡到自然醒,温温书,练练字,真正地给身体放了几天假。

正月初六早晨起床,练了一阵拳,吃了早饭,二妈领着高仁,高智等一伙子打扫着酒楼卫生,准备着明天开张事宜。我信步出了院门,想转转。

晴空无云,太阳红红地照着,依然很冷,我向西门走去。街边的柳树,槐树光秃秃的,树上的麻雀飞到街边觅食,见到人走近,又“哄”地全部飞上树梢,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出了西门,沟壕里的雪还未消尽,跨过结冰干涸的甘沟河,走在了城北大路上。正不知往东还是往西,脑子里闪出“暖泉漱玉”这个形容暖泉的词,对呀,我何不去柳湖看看,这个时代的暖泉,柳湖是个什么样子。

记得在哪儿看过这样的记载,暖泉在平凉市城区北郊。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蔡挺知渭州,“引暖泉为湖,环湖植柳,建避暑阁于其中,为柳湖之所由肇”。因柳树宜水,故处处植柳,枝高叶茂,翠色参天,故名“柳湖”。

明嘉靖年间,韩藩昭王占为苑囿,并做了大规模的扩建,由明武宗敕赐“崇文书院”。清乾隆之后,又先后多次修葺,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改名“百泉书院”,后改为“高山书院”。

同治初年,柳湖毁于战火。同治十二年,陕甘总督左宗棠驻兵平凉,再次修复,更名为“柳湖书院”,并题亲书“柳湖”匾额。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为甘肃省第七师范学校。

书中描述, 柳湖之胜,始于暖泉。其地有暖泉一眼,水温达17℃左右,四季畅流。暖泉是柳湖的源头,泉旁有一石碑,其上为左宗棠题写的“暖泉”二字大字,下有“平凉高寒,水泉甚洌,此独以暖称,验之隆冬不冰也”等铭文。如今暖泉已重新修整,围以铁栏,加以保护。柳湖以奇特的“柳中湖,湖中柳”著称。暮春时节,柳絮轻扬,弥漫湖中,被人们誉为“柳湖晴雪”,列入平凉八景之一。

“满目晴光映野塘,何来白雪遍空扬。纷纷玉屑随空舞,片片银光绕岸狂。月下沾衣疑欲湿,风前扑面不觉凉。柳湖饶有西湖趣,惹得骚人兴自长。”就是古人对“柳湖晴雪”的咏颂。

城北大路西通崆峒,东到三角城的平凉县城,路两边载柳树或杨树,路边是麦田,一眼望去,白雪皑皑,阡陌纵横。

南望,渭州城北垣,坡度较缓,坡上植满杂树,坡下的护城河也随坡就势,蜿蜒东去。步行二里多,我顺着小路南行,不远看见一小湖。

小湖东西宽南北窄,南和护城河连成一片,湖水结成了冰,冰面坑坑洼洼的,看不出湖的深浅,湖边稀稀落落地长着些芦苇,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这或许就是柳湖最初的样子。

沿湖西畔南行,看见坡上一溜冰直连护城河,近看一股手臂粗的泉水在冰中流淌。爬上缓坡,见一不大的平台,台中央瓦盆大的一处泉眼,周围结了一圈冰,泉眼中正不断地往外冒着泉水,随着泉水的涌出,可看见丝丝雾气向上冒,泉水清澈透底,在冰中穿流,如玉漱溅,这就是“暖泉漱玉”当初的由来吧。

掬起泉水,喝了几口,甘甜而清冽,心里凉凉的,浑身安泰,舒服之感无以言表。

抬眼东看,几个小孩在湖面上溜冰,大呼小叫地,玩的不亦乐乎。我下了土坡,原路溜达,准备沿湖转一圈,从北门入城回家。快到路上,看见一辆驴车自东向西而来,停在了湖边。

两个女子下了车,一前一后向我走来,一瞅竟然是熟人,嫣然和小翠,好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