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治者打败准葛尔丹,此地改名为新疆。
帖木儿一边选择西征,建立帖木儿帝国,一边选择向大明称臣纳贡,证明了哪边更容易厉害。
产能不够人头来凑。
换句话说。
所以长城一直都在。
铁道通车,水运发达。
西海就是后世的博斯腾湖,是后世中国境内最大的淡水湖。
同时陕西行省和福建行省,也成为大明钢铁需求额外的补充力量。
辐射整个腹地。
听到陈诚的说话,朱棣认真的看着舆图。
不过朱高炽并不打算大开发湖广的农业,只会小规模的开发当地的土地。
钢铁行业的产量,随着铁道的大修建,每年都在节节上升,无论是出于产能需求,还是运输需求,湖广都更为合适。
哈密和亦力把里虽然很大,可实际需要控制的地区并不大,只要能控制中间狭长的平原地区,因为不多的河流就在这里,而且河流都是内河,周边无边无际的盆地和沙漠就能归入治下。
古人对外的探索,从来就没有终止过。
想清楚了原委,朱棣没有急着西行,而是做起了规划。
比起哈密,亦力把里的诱惑不应该更大么,而且哈密已经向大明称臣,入侵哈密就有引来大明回击的风险。
高珍有些急了。
鬼力赤只有通过哈密以北的山脉缺口进入哈密,才能从哈密入侵亦力把里地区。
朱棣现在听到沙漠就头疼。
阿拉山口西边是在整个中亚地区极为有名的阿拉套山,而东边是新疆地区的巴尔鲁克山脉,两座山脉中间断开的一个缺口就是阿拉山口。
陈诚和李暹,是永乐时期有名的外交家,一辈子都在与中亚西亚,和东南亚打交道。
天津化肥行业的发展,以及大片井制度下,农业不但得到了增收,还有了更先进效率的农业机器使用。
包括朱棣历史上五次北征的时候,皆有派遣使者去中亚西亚安抚和拉拢诸国,并不是不懂外交策略。
因此朱棣要求在西海修建一处关卡。
留给一百年后的子孙后代,相信那时候的大明,人口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连绵不绝的大山脉,已经阻止了大军的进入,唯一的缺口还是常年大风不断,可以把人畜吹上天的地区。
陈诚在西域行省多年,因此比李暹更为熟悉亦力把里的情况。
“密云分区的冶铁行业目前保持不变,由中华重工组织精干的工人队伍,支援湖广地区建设冶铁行业,吸收当地的冶铁工人,以及扩招新工人,打造出规模达到三十万冶铁工人的冶铁中心。”
而如果还是发生了无法掌握的意外,朱高炽也无能为力了,至少他已经打造好了根基。
有了资源,可以解决很多矛盾和问题。
指着他自己画的草草舆图。
古人受拘于时代的局限性,可并不是傻子。
目前虽然还没有登上舞台,但是因为朱高炽的原因,以及陈诚本身在西域和对西域的了解,仍然被朱棣看中了他们的才能。
塔里木大沙漠是无人区,从沙漠里出来,能活人的地方就是西海。
后世学者常言,中国因为处于东亚,山脉挡住了中华文明。
湖广行省是后世的湖北与湖南,朱高炽不打算拆分,通过对外移民,并且保留腹地土地资源。
每年只八级以上的大风,就会刮一百六十多天。
高珍内心虽然抗拒,可他面前的是中华重工的创始人,大明的皇太孙。
北平的冶铁行业,朱高炽早就计划要分割出来,保留密云的铁矿行业。
失败者们去了新的土地上,征服了当地,在中亚西亚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家。
突厥人失败西迁。
已经足够支撑中华文明能达到的高度,奠定了世界格局。
通过陈诚的舆图,朱棣一下子懂了。
西伯利亚地区的西北风,一年四季都会往南方吹过来,而穿越了西伯利亚和中亚的草原戈壁之后,终于抵达了阿拉套山和巴尔鲁克山门前。
到了明朝,因为好几百年的中断交流,因此根据本地音译称为委鲁母,也就是清朝舆图中的迪化,后世的乌鲁木齐。
“唯独别失八里往西的方向,一直到阿拉山,在这里的阿拉山口是进入北地唯一的通道,也可以看成是防备北方的唯一缺口。”
然后从亦力把里的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的通道,别失八里到亦力把里,从亦力把里到俺的干,顺着帖木儿的行军路线,进入中亚西亚。
大一统国家的好处,让产能分部经济循环,能得到最大的释放,带来的就是更大的经济循环圈。
作为这里的唯一一个缺口,阿拉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