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什么牛皮盾牌等原始武器。
西克人两次西克战争歼灭了英军四千余人。
最新一期的报纸传播开来,同样的早上,无数的人们同样像皇帝一样开始了自己的答案,朱高炽想了想,随后又摇了摇头。
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科技技术的不足,文明的繁荣并不是
当科技和技术的突破,足以打破这个平衡,那么宋朝的文明繁荣,堆积出来的科技技术发达,就能保障武力的昌盛。
所以人要参加社会活动。
犹如最初的互联网,使用者的比率精英群体占比最高,所以能获得非常多有用信息,人们的见识和知识获得极大的进步,因此诞生了用计算机学习的说法。
所以大明的报纸也是如此,只需要阅读大明的报纸,就能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局势,以及最前沿的思想和技术等等,算得上纸质媒体传播速度的信息大爆炸。
所以宋朝哪怕再文明,因为军事力量的短板,也只能被落后文明征服。
南非联盟8万人硬抗英国的30万大军,最终灭掉了7000英军。
次大陆章西女王起义,转战数年,先后歼灭了英军11000多人。
反观十九世纪中国的两次战争。
可结果呢?
这场战争大清伤亡21500人,而英军死亡134人,法军死亡25人……
清朝建立之初的军事力量不强吗?
绝对是很强的。
可是清朝采取的打压和封锁政策,让整个文明陷入长期的倒退,才有了两百多年后的全世界垫底的现象发生,让西方对东方传说的向往与致敬变为了鄙视和奴役。
正如英国军官的日记所言,这是一个被彻底征服,陷入极度麻木和愚昧的民族。
所以把清朝的愚昧替代为整个中国历史,认为整个中国历史都是愚昧和落后的,同样是无知的,也看不起历史上那么多外国人留下的对东方文明羡慕夸耀的记载。
事物发展的必然,不以人力而改变。
同样的道理。
大明工局的确很昌盛,但是大明工局在未来的历史已经证明,只用这一条腿走路,下场必然是破产,或者是科学与技术发展陷入长期的滞缓期。
历史已经证明。
无论中西,大多数科学和技术的发明与普及运用,皆来自民间商行,包括就业岗位,经济活力等等。
这才是中国特色取得的成功。
大明工局为调控社会资源分配的手段,民间商行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补充,两者缺一不可,缺少了任何一样,带来的都是摔破头。
犹如物质文明建设过程中,必然不能丢下精神文明建设。
连十九世纪的日不落帝国,以他的军事力量和技术,都不能强硬的消灭所有竞争对手,更何况当下十五世纪的大明。
大明的确很强大,现在的国土也的确很广阔。
但是又能如何能。
在历史的长河里,唯独永不停止的前进,才是民族文明昌盛的保障,一时的强大,并不能证明什么,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当一个民族不再学习和进步,停留在了享受的环境中,那么这个民族哪怕底蕴再强,也躲不开衰败的下场,甚至是灭族。
长期发达国家也发现了。
他们的应对策略是放开移民政策。
把大量贫民与精英吸收到自己的土地上,通过这些贫民们的奋斗与奉献,精英们的知识与技术,保持了国家的进步,但任何事物有好的一面,也会有坏的一面。
习惯了安逸的百姓们,面对涌入本国大量内卷的外来人,他们会很反感与不满,从而诞生新的矛盾。
但是没有这些大量来内卷的人,又如何保障他们本国的竞争与发展呢。
大明不用采取这一点。
因为历史的长河已经证明了这样做的下场。
让自身永远奋斗才是保持民族繁荣昌盛的唯一手段。
如此看来,大明工局的确太安逸了,正如人们都希望安逸,谁又不希望安逸呢。
学习多苦。
这么苦的事情,岂不是违背人性?
孩子们谁不希望玩呢。
学习是大人们强加于孩子们身上的,正如大人们不挑食,因为大人们只买自己喜欢吃的菜,同样的道理,只不过孩子们背后有大人们监督和要求,大人们只有社会上的压力。
世界的本质就是如此。
每个人在社会上的生活,本身就是立足于竞争。
没有外部的竞争,就要保持内部的竞争,没有了竞争,文明就会停滞,最后被别人所取代。
“大明工局的确需要垄断一些应该垄断的行业,但是大明工局绝对不能垄断生产力。”
朱高炽在白纸上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