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2章 流通(1 / 2)

“钱要是流通起来,大家一股脑把钱都取走咋办?”李善长皱着眉,一脸忧虑地问道。

寿儿提出的看法确实新鲜,可万一老百姓在钱庄提不到钱,国家信誉怕是要一落千丈。

“这时候就用上工部新铸的钱了。”

朱标给出了答案,新铸的钱正好能解燃眉之急。

但这对铸钱局的压力可不小,况且大明朝铜料短缺,近年来造的小钱质量参差不齐。

“老爷子说的在理,但要是出现挤兑潮,这法子肯定玩不转。所以得从头开始,立个规矩严禁挤兑,一旦发现苗头不对,马上示警,派兵火速赶到现场。”

朱寿认真地说着,归根结底,钱庄得靠硬手腕撑着。

“我明白了,要是哪天大量挤兑,钱庄的钱被一取而空,那就是百姓不再信咱大明能管好他们的钱了,要么是听了啥风声,要么是地方上遭了灾。”

朱元璋恍然大悟,钱就是他的信用象征,钱庄自然也是。

但钱毕竟是钱,有些人迫于他的威严,像那些北元余党,不得不承认大明,用大明的钱。

他们绝不愿意自家财产只因钱庄一张纸就没了。

但也有人愿意存,就像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兄弟们。

想到这里,朱元璋隐隐感到,朱寿这小子心里或许一直没忘他们,不然也不会暗示自己放过那些本应惩处的功臣。

这一切从一开始就计划好了?真能像他说的那么简单吗?

老朱审视朱寿,眼神异常慎重。

“对,得把这些规矩写进《大明律》,散布谣言引起挤兑的,一律按叛国罪论处。”朱寿点头,认同老朱的话。

“所有王朝垮台,几乎都和经济崩溃脱不了干系,而这钱庄能让我们直接看到哪里出了问题,灾害也是危机的一种。”

朱元璋一听这话,眼睛一亮,没想到还能预防民变。

朱标则是心头一震,这些浅显的道理他们都懂,但从没人想过通过经济来扭转局面。

自古以来,重农抑商的思想在炎夏大地生根发芽,早已长成了参天大树。

尽管时代进步,商品经济初露端倪,却依旧受到国策的严格压制。

他不知道朱寿这改革之后,会释放出怎样一个惊人的力量。

但他是寿儿的亲爹,就算八年未见,他也无条件相信自己的儿子。

见三人都被说服,朱寿决定进一步巩固他们的信心,于是郑重其事地说:

“接下来我要讲的,是钱庄另一大好处,能解决历代王朝包括大元都绕不过去的难题——通货紧缩!”

“什么是通货紧缩?”朱标忍不住问道。

“市面上流通的钱少了,东西就便宜了,特别是粮食。粮价低了伤农民,农民受损会离散,农业一垮,国家就穷了。”

朱寿细致解释。

一点拨,老朱立刻明白了,恶狠狠地说:“肯定是那些富豪把钱藏在家里,宁愿烂掉也不拿出来。”

“不止这一个原因,比如炼铜技术落后,造钱损耗,给工人工资,这些都让造钱没那么划算了。”

朱寿补充道,接着问:

“那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父亲和爷爷会怎么处理?”

“钱不够流通就多铸金银铜钱,不行就发行宝钞。”朱元璋回答。

“那发多少合适?朝廷能有个大概数目吗?”朱寿又问。

大明货币金银铜皆有,而大明宝钞背后没贵金属支持。

起初发点影响不大,因为很多人存了不少钱,适度增发能维持适度通胀。

但自洪武八年起至今十五年,大明宝钞发了无数,早已贬值。

朱元璋也沉默了,身为皇帝,他还真不清楚这些。

朱标也摇头,现在没个准数,宝钞大多用来奖赏大臣,在民间并不普及,价值也不高。

李善长没说什么,他多年不问世事,否则也不会坐在这里听朱家三代人谈话。

“需要的钱量得能让物价稳定,这是个庞大的计算,看我开店这几个月,大明似乎还没专门研究市场的官员吧。”

朱寿笑道,没有市场监督,五两银子一斤的贡盐,在后来可是要坐大牢的。

“这事我回京就和大臣们商量。”

朱元璋直截了当。

“没那么麻烦!”朱寿摆摆手,“让锦衣卫去做就成了,我之前提到的锦衣卫改革,关注民生就是其中之一。”

朱元璋点头,看样子朱寿考虑得很周到。

“宝钞发多了,宝钞就不值钱了,物价还可能飞涨,民不聊生;发少了又不管用,这么大工作量,光靠那些大学士估计得耗些时日。”

“解决办法有几个,一是让那些富得流油的家伙心甘情愿掏钱,历史上不少皇帝卖官鬻爵就是这道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