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中后,梅以芝召集了所有的弟弟妹妹,如今他们一群人,加一块儿已有十四人,当初爹娘来庆峰镇的时候就劝诫过此地不宜久留了,但是梅以芝他们已与镇上村里的人处出了感情,尚且舍不得离开,若是他们已离开,这些人的伤病又无人过问了。
可是经历了昨天的事之后,梅以芝深知大战在即,只怕到时候整个庆峰镇都首先会被波及,他们便是再有济世救人的心,也需得先保住自己的性命才行,所以他们要离开,只是离开前,需要去和之前熟识的大家一一告别,且将战事即发的事情告诉众人,能劝走一个是一个,只是大多老人早已扎根在这片土地,怕是不会愿意离开。
梅以芝深知自己救不了所有人,天已入冬,与几个村子打过招呼告过别后,便回家收拾了东西,准备先回梅云谷过年。家中有几个孩子原是附近村里的孤儿,最终决定不与梅以芝等人离开。
他们也跟着梅以芝沈时岚他们学了一些简单的医术,照看一下常见的病例已是不在话下,他们出生于此,父母身故于此,他们对这个地方还有割舍不下的眷恋。
梅以芝知晓劝不动他们,便给他们留足了银钱,细细叮嘱了一番要好生照顾自己,如若遇到什么难以解决的事情需要寻求他们的帮助的话,可往梅云谷去信。
梅云谷地处偏西南,气候倒是温暖许多,梅以芝等人回到梅云谷时,方下过一场小雪,太阳一照,冰雪消融,滴滴答答的声音伴着潺潺的溪流,甚是悦耳。
沈时岚一进院门,便大声呼唤着爹娘,陈若诗从屋内疾步出来,见陆续进来的八个孩子,其中还有三个生面孔,便笑盈盈地迎了上去。
院内正在整理草药的几个少男少女见到来人,也纷纷放下手里的活计,帮忙去马车里搬东西去了。
梅以芝等人到家时正逢年底,出谷时是他们姐弟三人,后来变为五人,后来变为十数人,期间收养的许多孩童都送来了梅云谷,就在庆峰镇的便只余不到十人,梅德清夫妇从庆峰镇离开后,他们又收养了几个孩子,所以最终才有了十四五人的兄弟姐妹。
庆峰镇现下留了六人,皆是年纪已能自立的,也懂些医术,往后附近村民的伤病自己镇上的医馆交由他们照顾,他们倒也能做到自给自足。三个年纪最小的孩子本也想留下,但是经过劝解,最终还是决定回来梅云谷,跟在梅德清身边好好学习医术,待年纪大些了,再让他们自己决定何去何从。
梅德清与陈若诗避世十六载,从梅以芝这第一个孩子开始,陆陆续续收养的孩子早已不计其数,最开始的几个孩子除了梅以芝和沈时岚范炎还在一处,其他的也大多三两结队去往了他处,儿女们再捡回来孩子,梅德清和陈若诗养育他们教他们医术,学有所成的便如前面的哥哥姐姐一般出去寻自己的立世之道,也有学不会的,或是不愿意离开梅云谷的,便留下干些杂活,也是好不热闹。
梅云谷出去的孩子大多记恩,虽大多不能每年回来看望,却总寄银钱回家,如此积攒下来,梅云谷不可谓不是富庶。只是梅德清夫妻俩作风简朴,日常的穿着只要干净舒适,倒也是不显山不露水的。
梅德清与陈若诗虽养育了许多的孩子,其中感情最深的还是梅以芝,梅以芝是他们伤心离京时捡到的,初到梅云谷时,一个全新的地方,一切从头开始,虽有积蓄,但日子难免艰难些,他们就像寻常的一家三口一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并全心全意陪伴着梅以芝一点点长大。梅德清与陈若诗此生不会有自己的孩子,他们便始终觉得,梅以芝是上天对他们的补偿,是给他们的恩赐。
沈时岚是在梅以芝四岁时捡到的,彼时沈时岚与梅以芝同岁,只是小了月份,梅以芝很喜欢这个妹妹,陈若诗也见孩子可怜,便带回了家中,也就是从沈时岚开始,这夫妻俩捡孩子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梅以芝几个孩子一路成长,有父母爱护,有兄弟姐妹相伴,是十分幸福欢乐的,他们就像所有幸福家庭的孩子一样,只知自家是不缺吃喝的,无需为了生计发愁,却并不知晓自己家底到底几何,梅德清夫妻也从未与孩子们说过这些,放他们出去历练时,也只是叮嘱,如若遇到任何困难,皆可写信求助家里,而每一次孩子们的求助,不论是金银上的问题,又或是人脉上的问题,家中总是能帮上忙完美解决的。
孩子们从不会多想,只觉得自家的父母是全天下最令人觉得安心可靠的父母。
梅以芝他们回来了的新年格外的热闹,欢欢喜喜中时间流逝飞快,很快便过完了正月,二月草长莺飞了。
梅德清与陈若诗看着长大了的女儿,总忍不住多关怀几句,姑娘长大了总要成家的,我们不去攀附权贵,父母只希望她能找一个一心对她的男人,梅以芝每每听到这话,总觉有些头疼,可能看久了爹娘恩爱,眼光总格外高些,这两年在外行医,形形色色的男人遇到过许多,左右没一个入了她的眼的。
陈若诗听闻此话叹了口气,梅德清却只是说宁缺毋滥,不必着急,毕竟他与陈若诗二十六七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