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三心中不服,却也只能讪讪闭嘴。
分寸他还是知道的,这种话,也只能心里嘀咕,说出来,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他不知道的是,吴西语看着那些军械一批一批的被抬走,心中也有几分忧虑。
此番出事的是南境,而南境和日不落帝国相邻,此事当真是南境的驻军叛乱,还是受了什么人的挑拨或是授意,目的又是什么?
难道陈启武带领手下上万将士叛乱,为的只是折腾一早,在史书上留下一篇骂名吗?
“夫人?”赵三见吴西语好半天都不说话,开口叫了一句,“夫人可是担心什么?”
吴西语回神,摇摇头,“没什么。”若当真出了事,那也是荆家的事,她只需要关心好自家的事情就行了,至于其他的,暂且不必太挂心。
并非是她不愿管,而是她很清楚,就算是自己想管,这件事情也不是她能管的,事到如今,皇上若是还能听她的话,母猪都能上树了。
如此,与其在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上费心,倒不如多关心些自己能做的事情。
西北蝗虫过境,寸草不生,站在田间地头,耳边是百姓们悲痛欲绝的哭声。
吴西语的心,沉到了谷底。
她想过灾情严重,却没想到会严重成这个样子。
现在百姓家中还有余粮,但过几个月,待到寒冬腊月,家中无米为继,可就真是路有冻死骨,遍地是饿殍了。
“幸好。”吴西语颤着声音说了一句。
幸好他们来得早,若是再晚,怕是已经有百姓活不下去了。
“夫人,眼下可怎么办呐?”他们是带了不少粮食过来,但想要救一整座城的百姓,根本不可能。
吴西语心中也明白这一点,“单靠救济肯定是不行了。”
她靠在马车上,靠着百姓们脸上都是麻木的悲痛,心中思索着法子。
西北的地理环境和温度都很像新月半疆的环境,昼长夜短,昼夜温差大,但没有寒冬,一年四季都能生产。
只是这里的百姓不知道方子,一年只产一茬粮,这一茬粮食被蝗虫过境之后,他们也就没了生存的依托。
若是种些水果之类的,应该能勉强让百姓们度日吧,至少把这个年过去。
红薯和土豆,或许也可以试试,还有白菜。
吴西语记得,后世南方的冬天是可以种土豆和白菜的,只是不知道在西北是否可行
。
“这样,我修书一封给和安,让他派人送些种子秧苗过来,你先在城门口搭个棚子施粥吧。”
其实现在百姓家中还是有余粮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心中对于未知的未来的恐慌。
现在施粥,一来可以安抚民心,二来也可取信于民,三来,就是吴西语的私心了,她要这些百姓知道莫家,知道莫臣理,忘了远在朝堂的皇上。
虽说这些百姓对局势的影响并不大,但若是能得民心,又何乐而不为呢?
赵三领了命,直接在城门口张罗开来。
得知有京中来的贵人在城门口施粥,百姓们自然而然的要过去领一些的,这是小民思想,也恰巧是吴西语心中想要算计的东西。
接连几日的施粥,吴西语时不时到粥棚去转转,和当地的百姓说说话,打听打听消息。
赵三让人将吴西语的身份散出去,现在西北的百姓都知道,吴西语是京中来的贵人,可以来赈灾的。
一个大娘抓着吴西语的胳膊就往地上跪,“多谢夫人,多谢夫人救命啊!”
这一人跪下之后,就像是触到了哪个开关一样,呼呼啦啦一群人跟着跪在地上,高呼“多谢夫人
救命!”
吴西语伸手将那大娘扶起来,“各位切莫如此,皇恩浩荡,此番劫难定会迎刃而解。”
这么说,当然不是为了给皇室卖好,恰恰是为了拉低朝廷在西北百姓心中的地位。
果然,吴西语这话一出,百姓脸上都是不屑和嗤之以鼻。
吴西语故作不解,“大娘,大家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看着好像,对朝廷不太满意的样子?”
那大娘受了吴西语几日粥食的恩惠,又看她面善,拉着她的手,也同样是嫌弃,“咱们这里都招了这么久的灾祸了,你看朝廷可管过咱们?”
吴西语诧异了一下,“不该呀。”
大娘对朝廷已有不满,见吴西语还在为朝廷说话,便觉得她是被朝廷给蒙骗了,一副要让吴西语人情朝廷的真面目的模样,“怎么不该,夫人若是不信,随便抓过来一个人问问,朝廷可有来赈灾过?”
她的声音不小,话音才落下,就听见身边此起彼伏的“不曾”“何曾来过”之类的话。
吴西语面露惊讶,“实不相瞒,我曾经在灾情四期之后,给国库捐了一笔银子,按说赈灾是足够了,皇上也曾亲口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