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杨浩宇的弟弟杨浩寰长大后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可小时候的杨浩宇却认为弟弟是个“两面派”。
因为父亲不在家时,弟弟对他这个哥哥很是依赖也很尊重。
甚至可以说是百依百顺,成天跟在他屁股后面,一口一个“哥哥”“哥哥”地叫着,俨然就是一个“跟屁虫”和“小暖男”。
而父亲一旦回家,他便会一反常态,一头扑到父亲的怀里嚎啕大哭,诉说着父亲不在家的那些日子里,哥哥种种的不是以及给予他的种种“虐待”和“欺辱”。
同时他还不忘提醒和敦促父亲用家法,也就是杨家用了几代人的、一根已经包了浆、细长绵软却很结实耐用的竹条去抽杨浩宇。
那时侯杨浩宇父母刚和爷爷奶奶分家,父亲在很远的水田坪小学教书,他母亲一人带着三个孩子,家里种着几十亩地,喂着十多头猪,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农活和家务活。
杨浩宇呆在家里没人带,与弟弟又不对付,每日打架吵闹,翻墙越岭,不得安生。
母亲便与父亲商量过后,早早地就把杨浩宇送到了学校。
原来队上是有育红班的,专门教学龄前儿童。
杨浩宇的姐姐就读过,是杨浩宇母亲教的。
他母亲是初中生,当红卫兵时还去北京天安门见过毛主席。
队里办育红班那几年,都是她在教。
后来育红班不知怎么就停办了,浜子里的小孩就得等到六岁以后才能去上学了。
于是杨浩宇五岁时就每天跟着他姐姐一起去学校,一起读一年级,只不过他没有书本,也不用写作业。早上上学一起去,课间和同学们一起疯耍,放学后又一起回。
就这样杨浩宇读了三个一年级,基础算是打牢了。
在他正式上一年级时,突然从乡上调来一位据说是县级优秀教师的女老师,人长得漂亮,穿得也洋气,嗓门儿也大,语文教的特别好。
杨浩宇也就是因为这对语文产生了浓厚兴趣。
杨浩宇三年级时,官坪小学又调来了一位数学教得特别好的老师。
整个六年的小学,杨浩宇无一例外地都很“庆幸”地碰到了三姓寨乡在该学科上最好的老师。
等到他上六年级时,毫无意外,官坪小学又调来了几位在全乡都拔尖的经验丰富的毕业班老师。
一时间,从全乡其他村包括平渡河小学、水田坪小学甚至是乡镇府所在地的九焰山小学,陆陆续续转过来十几个小学应届毕业生。
而这些孩子无一不是三姓寨乡各单位要员家里或者是和他们有关系的孩子。
很久以后,杨浩宇才明白这一切,或许都是他父亲为了他能够考上华严中学而用心良苦一手操办的。
可那时的杨浩宇并不领情。
他早已经习惯了跟班上的几位老师的教学方式,而且成绩一直不错,几位空降而来的老师,虽说经验更为老道,教育理念更为先进。
但杨浩宇却花了好长时间才勉强适应他们的教学方法。
很快就到了小升初考试的时间了。
那时,三姓寨乡里的小升初考试是把八个自然村的小学应届毕业生,全部集中到乡政府所在地的三姓寨中学,参加县教委组织的统一考试。
所用的考卷是由县教委印刷封存后,派专人专车护送到三姓寨。
随考卷护送队伍一道而来的还有县教委派出的督考老师,而监考老师则是由当地辅导组在乡里面的中学里选拔。
1987年,官坪小学有60多个应届毕业生,在校长、教导主任与班主任老师的护送下,挤坐在五辆手扶拖拉机上一路颠簸着提前一天赶到乡里应考。
杨浩宇抵达乡镇府以后,没有和同学们一起住旅社而是直接到了母亲的电站门市部。
中考当天一大早,杨组长拿着一个打了补丁但是却擦洗得很干净的小钢筋锅,专程跑到镇西头的施家铺子,打了一半钢筋锅热乎乎的鲜豆浆,买了十根儿刚炸出来的蓬松的油条。
他反复叮嘱施老爷子把油条炸的粗大一点、焦一点,豆浆里要多放点白糖。
“杨组长今天是怎么了?一下子买这么多!”
施老爷子与杨组长是老相识了,杨组长每天上班都会经过他的摊子。
他早就看出来了,这位杨组长一定是很喜欢吃油条喝豆浆的。
他平时路过油条摊位时都忍俊不住停下脚步来看一眼。
但是就这一毛钱一根的油条、五分钱一碗的豆浆,他最多问一问,摸摸口袋,咽上两口口水后转身就走,一年也买不了几回。
“哦!大儿子今天小升初考试,得让他吃饱喝足啊!”
在杨组长的心中,豆浆油条无疑就是镇子上最好的早餐,买给即将上“战场”的儿子,是最合适不过的标配,哪怕花再多的钱,他也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