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句:“韩忠啊,女怕缠郎,我只能跟你说这么多,能不能娶到媳妇,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老太太,谢谢你,要是成了,我给你送谢媒礼。”韩忠得了指点,喜滋滋地跟李氏道谢。
之后的事,李氏没再掺合,让韩忠和杨九娘自己折腾去。
她的身份不同,掺合太多,杨九娘心里会有顾忌。
而另一头,村长家里,王有富和大孙子王永才也正在一块谈话。
吴秀才听说黄秀才到了王家庄教学,心中得意,到处说黄秀才没出息。
一个秀才越混越没用,都沦落到在村中教学了,可见黄秀才是个不思进取的人,可惜黄秀才的满腔学识。
这话看似是在替黄秀才惋惜,实则是暗讽黄秀才不求上进,贪图安逸。
因着王永才出自王家庄,吴秀才看着他心里不舒服,时常给他脸色看,半个月后竟随意找了个理由,将人赶出了学堂。
被赶出学堂后,王永才便进了学堂,跟着黄秀才一块读书。
村里最初建学堂时,王有富也想过让孙子回村念书,也免了每日的奔波。
不过王永才从启蒙便在吴秀才的学堂,他若无缘无故离开,一个不好会被视为不尊师重道,对名声有大碍。
考虑到这些,王有富便没有让孙子回来,可他没想到,吴秀才竟会因为村中学堂,把孙子赶出了学堂。
为此,王有富气了好几天,还想去找吴秀才理论。
王永才安慰爷爷说,吴秀才如今只顾有钱人家的学生,不管乡下的学生,他在那里念书跟自己读没什么差别。
黄秀才对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又愿意耐心教导学生,相比之下,跟着黄秀才念书更能有收获。
王永才回村学后,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相处,跟家里人的感情也越来越好。
王有富看重孙子的学业,渐渐习惯每日问一问孙子的学业,或是说些村里的事。
今夜,爷孙俩讨论的话题是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