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标上了名字。李丽质写的前序里还把给她提供帮助和指导的蚕妇的名字也写了上去。
李丽质小心翼翼地问道:“阿兄,你觉得这样写可以吗?字数会不会太多了,这稿《蚕经》的字数,好像比《孝经》的字数还多了。”李承乾摇头:“《孝经》成书才一千八百字,这世上字数比《孝经》多的典籍多了去了,不必比较这个。”李丽质点头:“谢谢阿兄。阿兄,我们先把这稿《蚕经》拿给阿耶看看吧。”李承乾知道妹妹生性谨慎,也不为难她,两人携手往显德殿走去。
显德殿内,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疏,见李承乾拉着妹妹的手走进来,笑道:“承乾啊承乾,我刚把魏征派出去抚恤赈灾,你就又闲不住了。”
之前八月的时候,关东、河南、陇右等地上报出现了霜灾,九月李世民就把温彦博、魏征等人派出去抚恤赈灾。
因为李承乾的另外两个老师,李纲和陆德明年纪都比较大,一旬才给李承乾上一次课,能给他经常上课的魏征又去州县赈灾了,所以李承乾这段时间又闲了下来,故而李世民有如此一说。李承乾道:“阿耶,我这次来可是有正经事的。”他把手上的《蚕经》交给李世民身边的侍从,“阿耶不如先看看再说。”
李世民将那叠纸翻了翻,脸上的表情越来越惊讶: "这是丽质写的?"
李丽质点头:“这是阿兄叫我写的。”
李世民看向李承乾:“承乾,你怎么想起来叫妹妹写这个?”
李承乾道:“如今流传下来的和养蚕之事有关的书,不过寥寥几卷,而且多有残缺。所以我特意叫妹妹另作新书,如此也可指导天下桑事。”
“指导天下桑事?你倒是好大的口气。”李世民笑骂了一句,但心里却知道女儿写得这本《蚕经》确实不错,“承乾,你要将此书刊印出来?”
李承乾点头:“桑蚕之事关乎农本,等到此书印刻完成后,阿耶可以让它和历书一起传至州县。”
李世民有些犹豫,这毕竞只是他七岁小女儿写的书。况且,女子若书,多为《女宪》《诚》之流,少有若农书的,恐怕会引起非议。只是,女儿若书只怕花了不少心思,李世民也不愿意白白浪费女儿的心血。
李世民道:“若要印成书,总得再检查过才行,若是书中有错漏,误了农事就不好了。”
李丽质脆生生开口:“阿耶,我已经请宫里的蚕妇检查过好几遍了。不过,还是请阿耶再叫人检查一遍吧。”女儿如此懂事,李世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也罢,若是此书查验之后并无错漏,那就开始刊刻吧。”李丽质兴奋道:“多谢阿耶。阿耶,我最喜欢你了。”
李承乾在一旁酸溜溜地说道:“唉,我记得从前丽质明明说最喜欢我的。”“嘿嘿。”李丽质拉住李承乾的手,“阿兄,阿兄里面我最喜欢阿兄了。”李承乾毕竟不是真的生气,笑道:"瞧你说得什么饶舌的话。"李世民走下位置,一把抱起女儿:“别理你阿兄,他又逗你玩呢。走,我们去找你阿娘。”
……
丽正殿。
李世民携儿带女走进丽正殿,便看到长孙无音正拿着一个木质铃铛逗着七娘玩,见李世民走进来,宫中众人连忙起身行礼。李世民连忙扶住打算行礼的妻子:“音娘,你今日感觉如何?”长孙无音扶着肚子:“我很好,陛下别担心。”李世民扶着妻子到榻边坐下,和她炫耀起女儿丽质所著之书。
李承乾站在一旁,突然惊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阿娘对阿耶的称呼就变成了“陛下”。“承乾,你站在那里发什么呆?快过来。”李世民冲他喊道。
李承乾回过神,连忙走过去:“我来了,阿耶,阿娘。”
他走道父母身边,只听到父亲对母亲道:“今年山东有早灾,九月关东、河南等地又有霜害,朕打算在宫中减膳。”
长孙无音点头道:“陛下愿意与民共苦,这是陛下的仁德。”
李世民又道:“你有孕在身,如今孩子们又还小,就不必减膳了。”
长孙无音点头,又问道:“那大内那边呢?”
东宫还好说,这是李世民的地盘,里面住的都是李世民的妻妾儿女。大兴宫那边,住的可是太上皇。
李世民沉吟片刻,道:“太上皇如今年岁渐长,他的用度不必减。怀孕的妃嫔和十岁以下的皇弟皇妹们的用度也不必减。其他人的用度一律减半。”
长孙无音点头:“我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