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绿萝裙底>其他类型>你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吗?> 第8章 中国的古典音乐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章 中国的古典音乐(2 / 3)

3. 《春江花月夜》:原名《夕阳箫鼓》,又名《浔阳月夜》《浔阳琵琶》或《浔阳曲》,是古典民乐的代表作之一。该曲意境深远,乐音悠长,后取意唐诗名篇《春江春江花月夜名。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也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 **《汉宫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也有二胡曲、琵琶曲、古筝曲、江南丝竹等演奏形式。其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5. **《阳春阳春白雪??又名《阳春古曲》,相传是春秋时期“乐圣”晋国的师旷师旷。《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此曲后传入楚国,在战国时代成为楚国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易懂的文学艺术。

6. 《渔樵问答》: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现存谱初见于明代萧鸾萧鸾的《杏庄太音续谱》。乐曲以对答式的旋律,描写渔夫与樵夫樵夫话,表现渔樵在青山绿水之间自得其乐的情趣。

7. **《胡笳胡笳十八拍??是由汉末着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蔡邕儿蔡琰蔡琰姬),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而作。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该曲反映的主题是“文姬归汉”。

8.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传说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的民间乐曲,现仅存古琴曲。多数琴家按照聂政聂政王的民间传说来解释此曲。据《琴操琴操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误期而被杀,聂政为报父仇,学琴十年后刺杀韩王韩王后毁容自尽。该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

9. **《平沙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不详。其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自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朝陈立昂之说、宋朝毛敏毛敏仲芝翁之说,也有说是明代朱权朱权,因无可靠史料,难以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10. **《十面十面埋伏??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楚汉战争下垓下决战的情景,演奏为独奏,乐曲激烈,震撼人心,清楚地表现出当时项羽项羽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名作之一。

此外,还有《彩云追月》《二泉二泉映月也都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经典作品,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古典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在多个方面存在区别:

1. 历史文化背景:

- 中国古典音乐扎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受儒家、道家等思想影响深刻,强调和谐、意境,与中国的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紧密相连,常用来表达情感、描绘自然景色或反映社会生活,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内涵。

- 西方古典音乐则是在西方特定的历史、文化、宗教等背景下发展起来,受古希腊哲学、基督教文化影响,注重对人性、情感、理性等方面的探索和表达,追求音乐的逻辑性、结构性和戏剧性。

2. 音乐结构:

- 中国古典音乐多为散体性结构,是一种线性结构、多段连缀体结构,不追求内在张力,主要利用多段连缀原则,靠情感的发展变化来达到统一,表现出一种自然的例如《十面埋伏》,几段音乐各不相同,每段有独立的音乐表现方式,通过音乐之间的关联来整合,这种关联并非逻辑关联,而是基于情感。

- 西方古典音乐结构强调逻辑性,建立在对立统一的体系中,富有哲理。最高的曲式形式之一是“奏鸣曲式”,其结构原则是对立统一,建立在矛盾的提出、激化和解决的过程中,如柴可夫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乐》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焦躁、不安,副部主题抒情,形成材料和调性的对比;还有“回旋曲结构”,不断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变化,体现对比与统一;“变奏曲结构”则是在核心音调或特征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发展与变化,展现作曲家的才能。

3. 调式与调性:

- 中国古典音乐强调调式变化,以“五声调式”为主,即宫、商、角、徵、羽,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主音,如“宫调式”以1为主音,“商调式”以2为主音等,音乐发展建立在调式变化的基础上,强调横向关系,利用音顺与主次变化来体现音高关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西方古典音乐强调“调性”变化,“调性”是“调式”的音高变化。比如同是 C 大调,C 大调上方 5 度是 G 大调,下方 5 度是 F 大调,这种转调方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