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背着个大大的藤编书箱,手里还抱着自己的藤席。沈渺则替他拎着捆成卷的被褥,另一只手是半袋精细筛过的大米与麦粉。
“济哥儿,没事,上十日就能回家一次,阿姊隔几日得空再来给你送点好吃的,你就安心读书就是了。”沈渺想了想,还是温言宽慰他。
谁知济哥儿摇摇头:“阿姊,我不是舍不得离家,我只是……”他转头看向沈渺,眼里有点担忧,“我担心我在书院的时日,家里忙不过来。”
说着他竟像个老头似的,先叹了口气,接着又唠叨了起来:
“湘姐儿和陈汌都还小呢,陈汌腿又还伤着,他们帮不上阿姊什么忙。虽说有了有余帮忙干杂活,但阿姊你要忙铺子里的生意,又要照顾他们俩,我担心你太累了。”他愁眉苦脸,还道,“尤其今日家里正要上新菜,这样重要的时候我却不在,总觉着不踏实。”
原来他在替她担心呢!
沈渺这下才彻底笑了,捏了捏他头上的小发髻:“说得好似你也七老八十了似的,放心,铺子里的生意我忙得过来。湘姐儿皮虽皮,但她也很乖的,你没发现么?店里忙的时候,她从不添乱,还会帮着收碗筷、扫地。今儿陈汌坐在轮椅上,还帮我浇菜喂鸡呢,他们俩年纪小,可你也别小看了他们,更不必这样担心。若真是忙不过来,阿姊可以再临时招个工呀,路边那么多闲汉,花点银钱,便能使唤他们进来做一日的工了,你就好好读书吧,别想那么多。”
沈济勉强点了头,但还是认真嘱咐道:“阿姊,这是我的心里话,我希望你要注意自个的身子,若是这几日客多,你自个要记得多歇息、多喝水,夜里也早些睡。若实在累了,便关上门好生地歇一日,少挣一日钱也不打紧的。我在书院里,也不必花销这么多银钱,你今儿给我一贯钱,我能用好久了,所以你要听我的话,得空歇歇吧。”
沈渺心里一暖,软声答应了:“好,我一定听你的话。该歇便歇,你这回可放心了?嗳——那座学舍墙上写着个‘甲’字,是不是就在前头了?”
沈济便也顺着沈渺的手指垫脚去看,大而弯垂的芭蕉叶遮蔽了半座墙,但果然能瞧见一个甲字,他心头怦怦跳,好似又回到那日看榜时一般,心里难免有些悸动。
走上前去,果然是了!今年辟雍书院招录的甲舍生童子一共有二十名,五人一间学舍,一排过去有四间大砖瓦房,后墙下遍植芭蕉与绿竹,青石小径上还有几个灰衣灰帽的杂役在扫地,瞧着倒是不错。
济哥儿因排行第六,正好分到第二间第一号铺,沈渺跟着进去看了,每人一张小床边上一张小桌,角落里两排箱柜,倒是还算干净。
这屋子里已经有两三个人了,都是与济哥儿年纪差不多大的童子,坐在各自的床榻上,见沈渺领着济哥儿进来都好奇地瞧着看。
他们来得早,床铺上帷帐衾褥都收拾好了,有个童子的母亲还汲了水来,勤快地把学舍里所有的几案桌椅、斗柜窗台都擦了。
还有个童子竟然小小年纪便戴上了“叆叇”,是这个时代格外稀有的小近视眼,被他身着长衫的爹爹拉着手切切告诫:“这叆叇夜里就寝前,记得妥善装进棉袋里,莫要划伤了,更莫要摔了,这么一副不便宜呢!你可要珍惜。爹走了,你从此当勤心向学,勿负吾望。”
沈渺也替济哥儿将被褥衣物都放好,挂好了防蚊的绿纱帐子,瞧着没什么了,便该走了。她身为家人,至多只能送到这了。
沈渺交代了他几句,告诉他若是有什么事儿便叫人回家来送信,或是找九哥儿帮衬。
说起九哥儿,她指了指米粮袋子里还有个油纸包:“我多做了些炸黄鱼,你一会儿拜完先生,得了空,便送去给九哥儿吃啊。他也是甲舍生,应当与你住得不远,回头记得去打听打听。”
沈济点点头:“阿姊回吧,一会儿天晚了。”
沈渺应好,便转身要走,没走两步,身后脚步声响起,她回过头,又见济哥儿忍不住送出来说:“阿姊一会儿你便坐车回去吧。”
他依依不舍:“路上当心啊。”
沈渺微叹,笑着摆手:“回去吧,和你屋子里的同窗好好见个礼,别担心阿姊,过十日,等你休沐了,阿姊便来接你啊。”
沈济就这般看着阿姊的背影,颇有些怅然若失。但他知道他得好好读书,才不辜负了阿姊,他还记着自己暗自许下的诺言:他要亲手为阿姊挣一副头面出来,金银铺里最好的!
于是他又振作起来,回了学舍中,便很主动与同窗们相揖为礼,互通姓名,闲聊几句,之后又相约一同去谒拜先生。
他们的讲学博士姓邹,留着个山羊胡子,干瘦干瘦的,瞧着很有些严厉的样子。
但明儿才有课业,邹博士也就说了些:“诸生当志存高远,以修齐治平为念。勿溺于嬉乐,勿怠于困苦。同窗之间,宜互助互勉、互尊互让,莫要为小事争执不休。”之类的话,就让他们回去歇息。
沈济与同窗们回到学舍后,便单独出去问了那些洒扫的杂役,得知监生们都住在东边的廊房,便揣上炸黄鱼一路询问摸索着找了过去。
谢祁此时怀里揣着只猫,正坐在窗下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