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懂怎么用成年人的方式表达而已。
沈渺在自家菜地里割了一茬新鲜韭菜,准备做午食,心想,今儿不如来吃韭菜盒子吧!
她倒是很快又沉浸在做饭的快乐中去了,却没发现院子的后门外有个人在徘徊。
冯七娘犹豫了好些时日,还是决定只带一个贴身婢女,偷偷来沈记吃一回汤饼。
她抓心挠肝地想知晓为何九哥儿会对这位沈娘子另眼相待,难道是因她美貌?还是因她手艺好?可是怎么想,她都觉着不大像是九哥儿会对一个女子尤为特殊的理由。
于是她鼓起勇气,前来一探究竟。
但今儿到了铺子里却没见人影,于是她摸索着绕到了后院门口,门虚掩着,她正想扣门问问可有人在家。
没成想,手还没抬起来,便隔着门,因沈娘子教妹的一番话,听得怔怔地落了泪。
阿娘也在为她议亲了,可却不是谢家。
她在将来素未谋面的夫君与不能嫁给九哥儿两种迷惘煎熬中听见了这一番话,竟像迎面而来一只巴掌,将她猛地打醒了似的。又像悬崖之外凭空多出了一条路。
她好似知晓了。
九哥儿为何会视沈娘子不同。
第53章 韭菜盒子
沈渺做韭菜盒子是最省时省力的, 不烫面不发面,外层煎得焦香,内里吃起来也照样柔软。她从麦粉口袋里取上两葫芦瓢麦粉, 加点盐, 用筷子搅匀,再加上比麦粉的量少一些的凉水,边倒边搅直到调成面絮,就可以开始和了。这和出来的面团是比做馒头的面更软一些的,盖上竹罩子放一刻钟就行了。
馅也容易, 洗干净的韭菜擦干水快刀切碎,加上炒好冷凉的鸡蛋碎, 再加些焯水煮熟后切碎的“银丝光米缆”——就是大宋的粉条,猪肉炖粉条那种粉条。宋人似乎总是热衷为每一样平凡常见的食物取个好听的名字。
用筷子拌匀, 加盐、香油;再加一丁点提鲜的酱油和虾皮酱用来替代尚未问世的鸡精和蚝油。最后撒上些用八角、花椒、干姜、桂皮、盐、小茴香等香辛料自制的“南德调味品”,这东西她做了不少,烤鱼底料里也能加,增香增辛。
这时面也醒好了, 擀成长条,分成面剂子,撒上干面粉揉圆揉光, 再擀成一个薄薄的面片,就能把翠绿的韭菜馅摊在上头,提着边缘卷起再对折成月亮状, 两边蘸水捏紧, 在预热好的饼铛刷上一层油,慢火煎烙片刻,直到两面的皮都烙得微微焦黄, 韭香出来,便能吃了。
沈渺做好后,先自己取来一个,便站在灶台边吹了吹试吃。
咬下去,外皮酥脆,触齿即碎,咬开后里头馅料露出来,韭菜翠绿,汁水十足,但不是塌秧出水的那种湿,鸡蛋炒得蓬松软嫩,粉丝软糯吸汁。沈渺满足地点点头,韭菜与鸡蛋果然是完美搭配,香上加香。
沈渺端出去,给湘姐儿和陈汌拿了一小篓子装:“吃吧,还烫手哦。”
湘姐儿可不管烫不烫,先咬一口再说,怎么说呢,她平日里其实不大爱吃韭菜,不喜欢炒韭菜的那个味儿。
但这个不一样,闻起来就要流口水了,外皮酥酥的裹得满满的馅料,薄薄的外皮咬起来还会咯吱响,馅料韭香十足,还没有韭菜的呛味,吃起来是脆嫩脆嫩的,又不肥腻,里头还有鸡蛋和米缆。她不顾烫,一口气吃了仨,扭头一看,陈汌也不甘示弱,默默吃了俩。
两人坐在院子里大吃特吃,被路过的刘豆花看得正着,于是从家里拿了两碗豆花来换,湘姐儿便推着陈汌从后门出去,三个小萝卜并排坐在沈家后门的地台上,一口软嫩嫩的豆花一口韭菜盒子,香得都不说话了。
李狗儿正好从私塾回来,见小伙伴们如此惬意地坐在巷子里吃好吃的,便也忙冲回家去,将书袋一甩,掀开李婶娘藏在柜子顶上的糖罐子,从里头抓了一大把酥花糖,用衣裳兜着跑来与湘姐儿和刘豆花交换。
湘姐儿接了糖,先转手分给陈汌一半,才从篓子里递给李狗儿一块韭菜盒子:“给你,这是我阿姊做得月亮饼,香吧?”
沈渺也没说特意说自己做的这东西叫韭菜盒子,湘姐儿便自己取名字了——这不像个烙得金黄金黄的月牙么?就叫月亮饼了!
刘豆花也跑回家打了碗豆花,盛得满满的,走路时豆花便在碗里轻微晃漾,她小心翼翼地端来给李狗儿:“喏,跟你换三块糖。”
于是四个小孩儿并排坐着,快乐地晃荡着腿(陈汌只能晃一只),吹着穿堂凉风,吃着韭菜味的“月亮饼”、喝着滑嫩的豆花,再含上一块儿甜丝丝的糖,真是神仙不换的好日子。
湘姐儿吃完了第五个韭菜盒子,打了个饱嗝,歪着头听刘豆花吹嘘她阿兄和嫂嫂要去外城再开一家豆腐坊了:“我阿娘说了,以后杨柳东巷这家老铺子,就留给我,我长大了自己学着做豆腐,再招个赘婿,不去旁人家里受罪。”
追风闻着味儿从院子里溜了出来,陈汌瞥见了,便伸手将他手里的韭菜饼的饼皮掰了一小块塞进了狗嘴里,追风便乖乖地卧在他轮椅边吃,吃完了便一下下舔爪子。
“我明年就开始学做豆腐了。”刘豆花得意洋洋。
湘姐儿闻言的确有些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