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的木柴晒得很干,产生的一氧化碳并不多,塑料袋能飘起来更大的原因要归功于风。
杨梅梅成功地做出了一个“热气球”,袋子没飘远,最后被她用一截毛线绑了一个小石子,从楼顶放下去。
小石头在楼下仰脸等着姐姐给他放“降落伞”。
小羊也来凑热闹,杨梅梅只能放一个,每次都被行动更灵活一点的小羊抢先接走,气得小石头跳脚:“我姐姐,我姐姐。”他是说杨梅梅是他姐姐,让小羊自己找自己姐姐去。你我不分的小石头突然就会分了。
还好蒋文文也来找她玩,两人在楼上放,两个小的在楼下接,这才和平了。
不过,这可吓坏了杨奶奶,赶紧给大家加了一堂安全教育课,主要讲不能靠近屋顶的边。
夏天太热的时候,杨奶奶就喜欢做浆水面。浆水这个东西属于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吃不下。小羊就不喜欢吃这个,所以一到吃饭点就往回跑,结果还是被杨奶奶追着端了一碗浆水面送去了他家。小羊奶奶倒是挺喜欢吃这个酸酸的浆水面,觉得很开胃。
*
这个暑假,杨梅梅都是在木工锯木头的声音中度过的。家里的门、桌椅、床、衣柜、电视柜等等都要木工现做,杨爸爸请来的木工师傅带着几位徒弟,天天早上来晚上走,白天就在杨梅梅家里吃饭。
电工走完了电,杨爸爸去省城灯具城买了水晶吊灯和造型别致的壁灯装上,里面装了彩色灯泡,晚上一开灯,彩色的花灯看起来非常漂亮,又吸引村里人来参观了一波。
新屋里的地面贴了大地砖,杨爸爸和木工师傅商量,在门口做一个鞋柜,家里人换鞋子用,就跟城里一样。
等做床的时候,杨爷爷和杨奶奶又不愿意换床,他们还是习惯睡炕,可新屋子没盘炕,他们都有点不乐意。老人年龄大了怕冷,冬天就要睡着暖烘烘的炕才觉得骨头缝都暖和起来了,这冬天才不难捱了。
结果,没烦恼多久,就打听到,市面上现在有种新的炕,叫炉子炕。
跟以前的土炕一样有烟道传热,不过不在屋外留烧柴的炕洞,而是在屋子里这边留一个放炉子的通道。通道口做一扇小木门,平时关着,等冬天要烧炕时就打开门把炉子推进去就行。冬日里也可以晚上把炉子推进去暖炕,白天拉出来烧水做饭,两不耽误。
可不得说,有需求就有市场。盖新房子的人多了,大家都贴了瓷片,收拾得干干净净,就觉得烧炕埋汰,又想保留睡炕这个暖和的过冬方式,所以就出现了炉子炕。
炉子炕出现没多久,市面上卖炉子的店里,还顺带卖一种焊接的铁架子和小铁钩。铁架子底下带四个小轮子,把炉子放在架子上移动就方便省力许多;铁钩子只有手臂长,平时放在炕洞里,要挪炉子时就用铁钩子套着铁架子的拉环,拉进来推出去,都可方便了!
装修的事情进行得顺利,杨梅梅一家就在她开学前搬进了新家。
搬新家后第一顿暖房饭由杨爷爷掌厨。大姑姑和小姑姑都带着女婿回来了,大姑父做生意特别能说,拉着小姑父出去认人,见人就介绍:“这是我挑担。”挑担是本地方言说法,是连襟的意思。
三爸不久前才回来过,加上人在沿海不方便,这次就没回来。不过,三娘带着女儿回来了,代表他们一家。虽然人没来,但是三爸特别大手笔地送了一台双门冰箱回来。这台冰箱被杨爷爷十分宝贝地放在他们房间。杨梅梅等一众小孩子看着冰箱上的两个小人儿,就兴奋地举手高喊:“是海尔兄弟!”
男人们聚在院子里高谈阔论,女人们去厨房大展拳脚。虽说杨爷爷是主厨,但是其他人也都准备了拿手好菜。其他人的还罢了,都是吃过的菜,唯有三娘做了一盘菠萝咕噜肉,据说是外头饭店吃过,专门跟人学的做法。
小孩子们都一股脑被杨梅梅带着在杨妈妈的房间唱歌。杨爸爸花大价钱买了全套的家庭影院回家,影碟机、公放,以及两个和杨梅梅一样高的大音箱。全套的家庭影院摆放在新做的电视柜上,电视柜的抽屉里还有赠送的半抽屉影视碟和现在的流行歌曲碟片。这些碟片大多是盗版的。这时候国内没什么版权意识,由于影碟机的兴起,盗版光碟的生意也是风生水起。
《青青河边草》、《雪中情》、《铁血丹心》等因为电视剧播放广为流传的歌曲,大家都在看电视的时候学会了曲调,现在照着屏幕上的歌词也能哼唱出来,至于小孩子不识字的,拿着话筒说话,听着自己的声音从音箱中传出来,也觉得十分新奇和兴奋。
三爸不在,这次换小姑父拿着相机抓拍各种有趣的场景,举着话筒一本正经的小孩子,抢夺话筒打起来的小孩子,勾肩搭背一起唱歌的小孩子……
拍完了小孩子,王宁去院子里拍大人。杨爷爷穿着围裙,举着锅铲,笑容满面地颠锅;妯娌几个围在案板边不知说了什么笑得前俯后仰;杨奶奶看着大家露出温暖的笑容;小姑姑把一块切好的牛肉举着喂给杨奶奶;一群小孩子跑出来围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