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绿萝裙底>历史军事>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第三百三十六章、失去特权失去一切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三十六章、失去特权失去一切(3 / 4)

开呢。

二十七年啊。

寒窗苦读。

三九天,三伏天,寒冬腊月,苦读不辍。

四川这地方,虽然号称是天府之国。

但四川之富,独富成都。

天府之国。

从来都是成都平原,而不是四川周围的山卡拉。

比如说李忠仁的老家大桥镇。

就是位于成都平原边边上的山里面的小镇。

这样的乡镇。

根据地方志的记载。

在历史上,自明朝到清朝,再到现在的明朝。

拢共,才出过17名秀才——包括李忠仁。

这几百年的时间才出17名秀才。

这可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所以。

在十年前。

当他李宗仁高中秀才回乡的时候。

那也是高头大马,披红挂彩,游街串巷,风光无限。

而大桥镇李家,也正式晋升为士绅之家。

在大桥镇,也不是没有田产比李家更多的大户。

但是。

大户和士绅时不同的。

大户田产再多,也是“被统治”阶级。

在交纳田税杂派的时候,也许可以比中小户少交一些。

但是还是负担颇重。

但是李忠仁中了秀才。

那可就不一样了。

那就意味着,李忠仁成为了大清朝廷的官员预备队的一员,是统治阶级的一员。

在大清的法律上。

虽然自雍正皇帝“官绅一体纳粮”的政策实行以来。

大部分人就没有了法律上免税的特权了。

但是。

这大清朝的负担可不只是田税。

还有各种杂派。

这杂牌属于是灰色地带,不是朝廷正税,是地方上的官捞钱的手段,理论上是不应该收的。

但大清朝廷对此却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他们还要靠着士绅统治乡里呢。

“官绅一体纳粮”,也没说“官绅一体纳杂派”。

而在大清朝。

这杂派可是要比正税还要多出一倍以上的。

因此。

高中秀才之后。

这大桥镇李家的杂牌就免了。

免掉了杂派还不算。

还有个好处就是。

从此之后。

大桥镇李家可以哪找短价来纳粮,这一下子又少了至少一半。

即使是正常纳税。

那也只需要交纳原来的田税的七分之一左右。

但这地主阶级的土财主可一个个都是葛朗台。

即使是这样。

士绅阶级也依旧有办法避税。

李忠仁成为秀才之后。

他家就有了一个特权——协助收税。

根据惯例。

这大清朝的官吏们并不直接下乡收税。

而是由地方上的士绅代为收税。

每个地方,都有个大概的收税额度。

收上来之后。

朝廷得多少,各级官吏分润多少,都在这个额度内。

至于说。

地方上的士绅能不能多收点放进自己的口袋?

当然可以了。

只要不闹出民变就行。

反正现在文盲率这么高。

能算的清楚自己要交多少税的老百姓很少,所以还不是任由地方上的士绅们随便的可劲欺负。

正是因为如此。

在李忠仁高中秀才的短短几年。

大桥镇李家,就成为大桥镇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

而这。

就是一个依靠科举发家。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

一个家族从底层崛起的缩影。

一名秀才。

在朝堂上的大人物看来。

只是蝼蚁一般。

根本算不得什么。

连官都算不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