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天下百姓起兵抗元者何止百万?彼时数百万众,皆抗元有功之臣,太祖高皇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之功,岂一人可成耶?” 这话,堂堂正正,没有人敢否定。 朱元璋一个人提着刀,是没法驱逐鞑虏的。 姜星火话锋一转,直接道出了这里面的本质原因:“而这数百万众,浴血拼杀,血性难磨,好勇斗狠,若是放回民间,难道不是必然酿成大患?而即便朝廷愿意遣散,对于这批有功之臣,又如何一下子拿得出海量的遣散之财?故此太祖高皇帝考虑实际,设立了卫所制度,难道这不是法因时而定?” 姜星火的话语如同连珠箭一般射向在场诸公的胸口,堵得他们发闷。 “而今日卫所制度为何渐渐有崩塌之势?为何卫所百姓会逃籍?” 此时针砭时弊的姜星火,冷笑不止:“原因同样再简单不过,时代变了!大人!” “如今天下安定,大明已经从元末战乱那种命如草芥的时代中走了出来,有能力考科举做生意的卫所百姓,又怎么会乐意一辈子种地当兵呢?” “法既因时而定,自可因时而变!” “此乃我第一问,第一答,诸公自可评判讨论,若有错误,皆可指出。” 大臣们渐渐议论纷纷了起来。 “是啊,太祖高皇帝设立卫所制,考虑的是当时的时代情况,如今的时代已经变了,若是强行让制度不变,恐怕便是所谓刻舟求剑、缘木求鱼了。”有年轻的大臣感慨道。 “没错没错.如果不想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只有两条路选择,要么放开军户参与科举、经商的渠道,要么就变革卫所制度。” “话是这么说的,可毕竟这么多卫所人口,数以百万计呢.” “这确实有点麻烦,还是不要轻易变动为好。” “话虽这样说没错,但是要变革制度也绝非易事,且看这卫所制,也是太祖高皇帝在世之时便想了许多方法,权衡利弊方才完成。”也有年纪较大的大臣表示担忧。 群臣低声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一边是支持变革制度,一边是认为制度虽然不太适应现在的情况,但还是维持不变比较好,毕竟不变不错。 但出乎王景意料的是,竟然几乎没有人认为,卫所制在三十多年后的这个时代是完美无瑕的。 王景的面色有些发白,他根本就想不到,姜星火的反击竟然如此条理清晰,如此步步为营! 一番话语下来,竟然把风气引向了另一个角度。 朱棣看了眼激烈争论的群臣,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果真,人心总是不齐的,哪怕他们嘴里喊着反对新法,但只要涉及到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就不可避免地会发声质疑、争吵。 不过…… 朱棣转头望向姜星火,他要的就是这个结果,这些大臣也并未让他失望。 “接下来便是第二问,第二答!” 姜星火继续出声,转眼间攻守之势异也,竟然成了姜星火咄咄逼人的姿态。 “第二问!” “洪武开国,太祖高皇帝为何行宝钞之法?为何不用宋朝铜钱、铁钱?” “宋朝货币旧法,难道不是旧法吗?太祖高皇帝为何要下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令民间通行,同时令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 姜星火一声声带着问号的答案,如同疾风暴雨般,吹打在众人的心头。 “还不是因为开国之时缺铜缺银?现在经过了三十年的恢复生产,大明还缺铜吗?再过三十年,在场诸位谁敢肯定大明还缺银?” “太祖高皇帝是根据开国时的时代情况制定的钞法,而如今钞法崩坏,诸公难道不是有目共睹吗?难道诸公发的俸禄里面没有宝钞吗?” “如果到了不缺铜、不缺银,而宝钞继续崩坏的时候,难道这货币旧法,诸公不管、不看、不谈,就当看不见,它就不会自行崩溃吗?” “这‘法’的败坏是因为诸位装作看不见就不会发生吗?到时候怎么办,难道还不是得变?” 满朝文武,想起自己每个月发的俸禄里,贬值的不成样子的宝钞,不由地面面相觑,哪怕是脸皮最厚的人,想要反驳的那句“太祖高皇帝钞法不该变”,也是委实说不出口了。 如果说卫所制还有人坚持不变,觉得慢慢烂掉比改变好,但钞法这种大家能切身感受到的东西,但凡要点脸,都说不出来不该变的话。 不变,你以为是没人想变?只是没人有能力、见识、勇气来变,来承担背黑锅的后果罢了! “诸公,醒醒!” 姜星火的声音,在这一片沉寂中几乎是称得上振聋发聩,就仿佛是拉紧了窗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