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也。
此山九峰者,皆有宫室,命真官主之。
其下有宝玉五金,灵芝神草,三天所镇之药,太上所藏之经,或在石室洞台,或在云崖峭谷。
故亦有灵司主掌,巨虬猛兽,腾蛇毒龙,以为备卫。
一曰长安峰,二曰万年峰,三曰宗正峰,四曰大理峰,五曰天宝峰,六曰广得峰,七曰宜春峰,八曰宜城峰,九曰行化峰,下有宫阙,各为理所。
九水者,一曰银花水,二曰复淑水,三曰巢水,四曰许泉,五曰归水,六曰沙水,七曰金花水,八曰永安水,九曰晋水,此九水支流四海,周灌无穷。
山中异兽珍禽,无所不有,无毒螫鸷玃之物,可以度世,可以养生,可以修道,可以登真也。
汝居山以来,未尝游览四表,拂衣尘外,遐眺空碧,俯睇岑峦,固不可得而知也。
吾为汝导之,得不勉之、修之,伫驾景策空,然后倒景而研其本末也。”
即命侍臣以《道德》二经及驻景灵丸授之而去。
如是一年或三五年降黄庭观。
妙想精研其义,妙典亦来指教。
数载有得,将欲修制大丹,为飞升之举。
九疑、衡阳为舜成道之所,故有道州、营道县等名,皆建行祠。
零陵有奚文学者,慈心于物,守经不邪,于泠道县,舜祠下,得玉笙一、玉琯一。
往问麓床道士,曰:“舜时西王母所献物也。笙为生育万品,管为洽和众音。吾子姻缘将至。”
乃先引见鲁妙典,教与王妙想相和修道。
遂水火互炼,阴阳交投,后俱成大道。
麓床知山图为周义山,已与栾先生证位真人。
闻汉中李文渊久在蜀地闲游。接舆同妻居锦屏山上,号紫虚上人,文渊常亲炙之,因名阿罄,得跌宕之奥。
麓床欲往访不果。
近闻师长苏仙公投在尘世浮沉,若不提省,惟恐流而不返。
乃游四方。
寻察至颍川,闻陈实、韩韶之名,惟韶尚在。
谒叩其学,仅以平心率物,廉介持身。
麓床语以神仙事,韶曰:“虽极羡慕,而力未能传。
闻北地宁县一人号上成公者,游行于外既久,忽归语曰:‘我已得仙,不复居世矣。’
因辞去,家人追之,见其举步渐高,直上虚空乃没,因思仙道,求或得之。
然必入山蹈海。我辈衰迈,不耐跋涉也。”
麓床闻之,疑是仙公,随别去,路遇太极真人,尝在九疑会过,问将何往。
太极曰:“从西空同奉老君命,言焦先久在河东,今转入大江。可教还守河湄草庐,不使混迷真性。
琅琊于吉,其父祖世有小术,不杀生命。吉精勤修炼,逾于前人。
游曲阳流水上,得老君道书百余卷,修之术法益高。
老君两降欲度,谓其有犯杀戒,故令我寄与一百八十大戒,并养生化形、金刀尸解之法。
又有罪福新科,还授淮阴善人刘图。事毕,复命南空同也。”
麓床告以韩韶所言,今欲往求其人,太极笑曰:“吾子误矣,苟不遇我,徒费劳苦。
上成公者,初游邺郡荡阴,闻天平山延寿宫有碧霄真人萧荼,善吹箫,能致凤鸣,意必有道,诣山访之。
乃即太华中陵王假号,遨游自乐。见有人来扰,遂冲举去。
上成索然而返,遇渤海石坦,字共孙,亦好道,结为友伴,游赵魏诸名山。
闻齐人蓟子训,无穷道术,同往师之。
子训是卿曾会之公孙臣也,坦得其分身法,上成受其步虚符,今尚隐河内青岩山,何得认为苏君?
苏君不失本原,在桂阳为瞿姓子,号成仙公者是也。”
麓床拜谢其教,别何侯南去。
焦先复自号孝然,居河东太阳,乡人累世见之,问年寿,云止一百七十。
常煮白石分与人食,味如熟芋。
朝廷三召不起,蔡邕为作《焦征君赞》。
复东隐长江中一山,结草为庵,独止其中。
彼遭野火烧其庵,人往视之。
见先危坐庵下不动,火过庵烬,先方徐徐而起,衣物悉不焦灼。
又更作庵,天忽大雪,人屋多坏,先庵倒。
人往不见所在,恐已冻死,乃共拆庵求之。
见先熟卧于雪下,颜色赫然,气息休休,如盛暑醉卧之状。
日入山伐薪以施人,先自村头一家起,周而复始。
人或铺席与坐,为说酒食,先食之,不与语。
若其家无人,便置薪于门而去,连年如此。
四远闻其异,来求道者二三十人。
先恶其絮聒,终不启口。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