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白家和娘家的后辈,都带着孝布,拿着草垫子,分成几排跪在灵柩前。跪拜的人群的后面,抬着的花圈、祭帐,排出去一百多米。几套乐器同时响起,几根唢呐声音最大,相互呼应,如诉如泣,几个三眼铳也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吉时已到,随着“铛”一声锣响,“咵嚓”擦了一下钹,起灵了。文修爷爷站起来面对灵柩,低着头,双手用力顶着大杠,不让灵柩出门。但终究顶不住八个壮汉的大力,只得缓缓移步后退,灵柩慢慢地朝门外移去。跪着的后辈们在灵柩到了跟前的时候才慢慢依次站起,再跑到跪拜队伍的最后去跪下。
灵柩在八个壮汉的努力下,终于出了灵堂,灵柩后面是用白布圈了一个长圈,奶奶带着家里女眷在圈里,拄着棍、弓着腰,放声大哭,边哭边说着不舍。很多自愿送灵的村民跟在后面。队伍从头到尾有三四百米,缓缓往前移动乐器、鞭炮、三眼铳震天响。
快上大路前,队伍停了下来,用四条凳子支好灵柩,开始上祭。从这里开始到阴宅的路上,绕了一大权,停了五次,娘家和姑奶奶家这些外戚家的后辈,按辈分依次上祭。和前一晚一样,祭文包含感情,很多人失声痛哭。
灵柩终于到了阴宅,在地穴前最后一次停在板凳上。地仙开始主持仪式,敬了各路神仙,用罗盘定了方位,看了时辰,指挥八个抬柩的壮汉拆了灵杠,用捆灵杠的粗麻绳把灵柩捆好,留出手抓的绳环,由八个壮汉抓着绳环把灵柩抬到地穴正上方,缓缓往里放。这时候,往地穴里丢了好些鞭炮,噼里啪啦响了一大阵,腾出高高的一团烟雾。
突然,文修的母亲抢走两步,爬到地穴边,哭喊着纵身跳了下去,在里面大声哭喊“奶奶,奶奶,你不要走啊,我来陪您了~”
几个长辈走了过来,奋力把文修母亲从地穴里拉出来,才让灵柩慢慢放了下去,落了地。地仙再次摆好罗盘,拉上一根细线,微调了灵柩的位置。再唱了一些发财发人的偈语,抬柩的人抓紧时间封土,培成一个长条形、前低后高的坟包。把花圈、纸马都插在坟包上面、后面或左右。
安葬了曾祖母,送走了客人,家里慢慢安静了。文修爷爷几天还是没睡好,总念叨自己无能,终究没能将母亲葬在老祖坟,她丈夫身边的地方。
再过了十八年,文修爷爷也去世了。在弥留之际,他叮嘱了把自己葬在母亲的身边,不能总让她孤零零一个人在白米石旁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