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标的能力以及为人。
从各种能找到的历史记载里,对于朱标品性的描述基本都是正面的。
而有黑点的记载也多半是朱元璋对太子不满意之类的,而这个基本是朱棣靖难后的了。
至少朱标在为人处世上是获得认可的。
至于朱标的能力,从洪武十年开始参与政事,这个时候二十二岁,
而且起步很高,一开始就把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
朱元璋甚至命令他每日与群臣见面,听断和批阅各衙门报告。
这个基本就是一开始参政就当副皇上的节奏。
在朱元璋亲自引导,还有一批开国元勋协助的情况下,
朱标干了十几年,基本是得到一致认可的,能力不出众的话不会有这么多好评的。
二,朱标不愚忠,也不愚孝。
照理说,朱元璋如此宠爱朱标,朱标应该言听计从的乖宝宝形象才对,
然而事实上却不这样,朱标很多时候更像叛逆儿子的形象。
都知道朱元璋对待官员很苛刻,而且用法很严,
而朱标从小接受的教育让他觉得父亲有点残暴,偏偏朱标还很直接,常常反对朱元璋的政策。
虽然基本反对无效,但总能给老朱添堵。
朱标的思想和行事准则有自己的原则的,并没有被朱元璋左右。
比如胡惟庸案的时候宋濂受了牵连,朱标要保宋濂,后来把马皇后也搬来总算保住了宋濂。
总之正史记载里的朱标是敢于违背朱元璋的。
而且即便如此,他的地位和权势是有增无减的,至少说明朱标的性格并不懦弱。
至于野史,有所矛盾,主要是两件事,一是朱标对朱元璋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
那意思差不多是直接说朱元璋不是明君了,被朱元璋追着打。
二是,朱标惹朱元璋生气,被朱元璋大骂,害怕之下就投河了,被救起就生病去世了。
这两种说法都可信度低,道理很简单,朱标都敢当面说朱元璋是昏君了,又怎么会被吓得跳河。
有明确记载的正面怼朱元璋的只有马皇后,
朱标反对朱元璋一般都是在上朝以太子的身份劝谏的,
最不济也是找马皇后诉苦太子难当,不想干了之类的。
当面怼老朱这种事,朱标也干不出来,也没理由这么干,
他又不是不能上奏,真要怼,在奏书里怼可能性都比当面怼高。
三,朱标的政治把控力。
朱标参政两年就遇到了明朝四大案的胡惟庸案,
而胡惟庸案发后,朱元璋直接让朱标主持审理,
可以说整个胡惟庸案朱标都是参与者,尽管决策权很低,但操作空间还是很大。
而其中朱标保了宋濂,而且是搬出了马皇后的,
也就是说朱标很清楚真正能左右朱元璋意志的是什么。
胡惟庸案牵连了一大批官员,事后补充新官员也是朱标全程参与选拔的。
也就是说,废掉了胡惟庸和一大批旧臣之后,
新上来的官员,都属于是朱标的门生,
这部分官员对朱标是言听计从的。
而最关键的是废相权,这个是受到部分朝臣极力反对的,
而朱标的态度是很明显支持朱元璋的。
经历了这么多事,朱元璋基本被定性残暴了,但全程参与的朱标却仍然是一致好评的,
可以说朱标在这种案子里,能做到对上朱元璋满意,对下百官对他没有怨言,是需要相当的能力。
总之这个杀戮众多的案子里,更像是老朱唱黑脸,小朱唱白脸的结果。
四,朱标的御下能力。
有个事件值得参考,蓝玉曾经提醒朱标,让他小心朱棣,
而朱标转头就和朱棣开玩笑说,我们兄弟关系这么好,蓝玉还让我小心你,真是瞎操心。
朱棣又去找朱元璋告状,朱元璋马上诏蓝玉,
这种事可大可小,朱标说情,大事化小了,
这件事整个圈转下来,受益只有朱标。
而当时确定的藩王体系,藩王是保有相当大的权利的,
之后朱元璋进行了藩王的改革,剥夺了藩王属地的政治节制权。
这件事不管真假,总之当时藩王以及各地封疆大臣,对待朱标基本把他当皇帝对待的。
整个太子党,文有六部,基本是朱标参与选拔提升的;
武有蓝玉,和手握重兵的外臣,例如云南沐英就是铁杆太子党。
同时也因为太子的关系,朱元璋对于沐英和蓝玉这类是很放任的。
那么朱标不死,明朝的走向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