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都来告状
对上朱福宁最后一问,李新成在这时候道:“奴未入宫前,家中也算小有资产。”
朱福宁回头看他一眼问:“那为何入宫?”李新成的目光变得幽深,夹杂着恨意的声音响起,“家破人亡。”四个字,已然说明了一切。
“所以,到现在为止你们没有一个人劝我出去,包括你在内。“朱福宁感慨之余,语气中是毫不掩饰的失望。
没有一个人敢接话。
朱福宁长长一叹,“你们并非都是自愿入的宫,如果你们有选择,或者有人拉你们一把,你们的人生会和现在截然不同。你们不容易,我都懂。“你们苦过,受尽磨难,当你们看到外面这些同样受尽磨难,无从选择的人时,我原以为你们会想为他们争取争取,这样至少证明你们还是个人,一个有良知的人。
“没了点东西而已,你们就不是男儿,没有半分风骨了吗?不,我从来没有轻看过你们,我一直认为你们不屈不挠的走到黄伴的面前,走到我的身边,你们很了不起。
“而你们追求得权利,为的是报仇,也是为了改变曾经的不公平。可是,我等了这些天,你们之中没有一个想劝我出手。”这是最让朱福宁失望的一点。她身边的人,竞然没有一个还保存了一份良知吗?
何公公想要开口,但朱福宁等了几天,有些结果她有数,现在再开口的人,她并不相信那是真的发自肺腑。
“把人请进来,让所有锦衣卫,东厂和西厂识字的都进来,如果下面的这些人里有读过书,识得字的人,让他们自己把情况写下,若是有人愿意搭把手,帮别人遭遇的种种也写下来,谢过他们。"朱福宁等了这两天,她等的是身边的人,但可惜了,身边的人让她失望。
那么接下来她会坚定的做好她该做的事。
“另,把各地的官员叫来,问问他们这些官到底是怎么当的。“朱福宁一系列吩咐下来,方才已经让朱福宁失望的人,没有一个敢再有所迟疑,纷纷去办。从朱福宁让人登记案情开始,消息四散,传遍各家的耳中。突然那么多的人到朱福宁的跟前告状,这是谁都没有想到的事。自然有人查查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怎么会突然这个样子。结果得到的答案,真行。
源头还是在朱福宁。
谁让朱福宁挑了百味书院,百味书院出去的学生,为了证明他们绝对不是没用的人,开始做起朱福宁提过的事。
江南乱成一团,看似太平,实则民不聊生,他们读书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是为了治世安天下吗?
那这个天下乱成这样,百姓之艰苦,他们全然都看不见,他们还有什么资格说自己读书是为了安天下?
百味书院名声尽毁,想再挣一个新的天地,须证明他们不一样。自此,百味书院那些不愤的学生开始到处找人,无一例外只有一个目的,将这江南的不平之事披露在世人的面前。
朱福宁不是说他们视而不见黎民之苦吗?他们倒想看看,真把事情闹大了,朱福宁管是不管。
好的,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江南的各大书院都开始争先恐后的将各地的事情闹大,最好能让更多的人出现,到时候看看朱福宁怎么收这个场。有同样念头的人不止是书院的学生,还有各地的官绅,他们其实都有同样的想法,以为法不责众。
难不成朱福宁还想把整个浙江的官绅全都杀光不成?这个问题这就面临了解决了。
闹大至此,朱福宁让人把各地的官员都叫过去,待亲眼看到朱福宁住的驿站里那些数都数不清的人时,不约而同的止住了脚步。当然,也有嫌弃无比的开口,“锦衣卫和东西两厂怎么回事,怎么让人在这儿堵得路都走不了也不管管。”
此话引起不少人的侧目,可惜脱口而出这句话的人压根不在意别人的想法,是真觉得锦衣卫太过松懈怠慢。
“这话一会儿到公主面前,你亲口问。”
都什么时候了,再揪着这点事不放,真以为朱福宁请他们来是什么好事?“都来了。“而这时候,朱福宁从二楼下来,看到一个身着红、绿袍的官员,扬眉而问。
“见过公主。“但见朱福宁,无论心头有多少不满,都要把话咽回去。于此时,朱福宁摆手道:“你们看,江南各地的官员我都给你们叫过来了,你们受的委屈,今日定要给诸位一个交代的。”一众百姓们听了高兴的冲朱福宁拱手,“谢公主。”不想朱福宁闻言立刻挥挥手道:“此谢言之过早,诸位还是等结果出来,满意了再谢我也不迟。”
听着朱福宁这话,不少官员都看向朱福宁,有那么一瞬间不太明白,怎么还会有可能不顺利?
别说,确实有这个可能,毕竞顺不顺利的也要看对谁而言。得,一个个官员也不吱声了,想着他们议事也该寻个安静的地方吧,这里那么多闲杂人。
“事无不可对人言,诸位瞧着各自管辖内的案子,几乎都是大同小异的案子,再说说看你们有何想法。“朱福宁全然不认为有需要避人的地方,反而乐得让他们公开的审。
这就让人感觉相当不友好了。
“公主,这是不是有些不太合适?”
马上有人提出不同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