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虽然出身不同,家境各异,但对童年的回忆都一样的美好和无忧无虑。
童年的岁月里,即使觉得自己很苦很难,但等你长大后才发现那点苦根本算不了什么。
若干年后,当你回想起童年那些往事,大都是些幸福的回忆。
(三十三)弹弓
用弹弓打鸟也是最常见的捕鸟方式之一,为此约翰收集了很多弹弓。
约翰卧室里七零八落地摆着几件破衣服,一张破旧的书桌上丢放着那个用老爸的裤子缝出来的黄书包,几本破旧的课本和作业本放在书包旁随风哗哗地乱翻着,整个房间凌乱不堪。
可约翰的弹弓却挂得整整齐齐的,各式各样的弹弓几乎挂满了整个房间。
有一次,老爸进约翰的房间找东西,出来时不小心使一只弹弓的“尾部皮块”勾在衣袖扣上,由于他走得急,等他走到门口反应过来时,弹弓的橡皮筋已经被拉得有一米多长了,弹弓的“丫”字形树枝突然向他飞来,他躲闪不及,只听见“啪”的一声,紧跟着就“啊”的一声,他便捂着头蹲了下去,半晌后才慢慢起身,照照镜子,一个拳头般大的包块长在头上了。
为此,约翰也免不了一顿皮肉之苦。
(三十四)大伯的雷锋帽
约翰跟其他山里的伙伴一样,也是个贪玩的孩子。
上学走读的时候,因为贪玩而忘记回家被家人惩罚是常有的事。
约翰回家的路上,有一条深沟,沟里长了一些树木,很多鸟儿会在树上栖息,这是用弹弓打鸟的好场地。
每天放学后,约翰便带上弹弓,顺着沟底走,树上的鸟儿只顾观察着沟外,对沟底下的情况经常是浑然不知。
这时,约翰会瞄准树上不幸的鸟儿,一枪打去,十有八九都会得手。
可怜那些无辜的鸟儿们了。
不过,约翰也有失误的时候。
有一次,约翰瞄准一只坐在沟沿的鸟儿,一发子弹射去,鸟儿“噗”的一声飞了,却听见“啊”的一声,好像有人被打中了。
约翰赶紧爬出沟来一看,发现约翰的大伯站在那里,正在弯腰捡棉帽。
原来约翰打中了大伯的雷锋帽。
(三十五)出奇的懒觉
老人们常说:“年轻的时候睡不醒,到老了却睡不着。”
这句话用在约翰身上应该是最切合实际了。
约翰小时候,印象中家里的活很多,下地除草、犁地、上山砍柴、背柴和挑水等等,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
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父母就催促全家人起床,进行简单分工后,就开始分头行动了。
对于约翰来说,早晨起来干活是一件最痛苦的事了。
倒不是说干活有多辛苦,只是起床这件事比干活要痛苦十倍以上。
很多时候,父母喊起床的声音成为约翰的“催眠曲”,他们的喊声越大,约翰就睡得越香,根本醒不来。
有时约翰还责怪父母的喊声催眠了自己。
父母也理解小孩的惰性,表面上非常生气,实际上却一笑了之。
有时候,父母实在叫不醒约翰,就让他再睡一会儿,然后起来做饭。
可当家里人干了一阵子活后,回来准备吃早饭时,负责做早饭的约翰还在蒙头呼呼大睡呢,他睡得全身是汗,问其缘由,说是自己在梦中干活,都要累坏了。
(三十六)读书的借口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会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也各不相同。
对于乡村孩子们来说,能够在家里看书做作业而不去劳动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约翰虽然读书稍晚些,年龄稍大些,但到了三年级,约翰的各科成绩却在班上名列前茅,展现出惊人的读书天赋。
为此,老师一见到约翰的家长,就会不停地夸赞着,这让约翰觉得在家里的地位有一种直线上升的感觉。
于是,每次该劳动的时候,约翰就说自己作业没有做完,借口留在家里看书写作业。此时,父母也只好默许了他,谁让老师经常表扬他呢。
其实约翰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喜欢看书,只是与体力劳动相比,他宁愿留在家里看书罢了。
父母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觉得督促孩子们劳动是间接使他们热爱学习的好方法。
后来的实践证明,他们的方法确实有效。
约翰成为全村第一个从三年级跳级到五年级的人。
(三十七)奇妙破案
一个人,不管在什么岗位,充当怎样的角色,都应当有所担当,就是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约翰成绩好,性格开朗,深得老师和同学们喜欢,一直都稳稳地坐在班长的位置上。
这所谓职务越大责任就越大,更何况约翰是个天生就是有担当的人。